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4-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5页 |
1.2.1 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分类 | 第15-19页 |
1.2.2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 | 第19-22页 |
1.2.3 区域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管理 | 第22-23页 |
1.2.4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论文框架 | 第25-29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3.3 论文框架 | 第27页 |
1.3.4 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9-35页 |
2.1 地形地貌 | 第29-30页 |
2.2 气象水文 | 第30-31页 |
2.3 土壤特征 | 第31页 |
2.4 植被特征 | 第31-32页 |
2.5 灾害与生态环境 | 第32-33页 |
2.6 社会经济概况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基础数据与InVEST模型介绍 | 第35-40页 |
3.1 基础数据与处理 | 第35-38页 |
3.1.1 DEM数据 | 第35页 |
3.1.2 土地利用与植被类型数据库 | 第35-36页 |
3.1.3 气象数据 | 第36-37页 |
3.1.4 土壤数据 | 第37页 |
3.1.5 其他地理数据 | 第37页 |
3.1.6 社会经济数据 | 第37页 |
3.1.7 野外调研与访谈 | 第37-38页 |
3.2 InVEST模型介绍 | 第38-40页 |
第四章 白龙江流域LUCC与生态风险源危险度分析 | 第40-53页 |
4.1 白龙江流域LUCC时空变化分析 | 第40-44页 |
4.1.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4.1.2 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4.1.3 讨论 | 第43-44页 |
4.2 白龙江流域生态风险源危险性评估 | 第44-50页 |
4.2.1 生态风险源辨识及其危险度评估方法 | 第44页 |
4.2.2 单一要素风险源危险度 | 第44-47页 |
4.2.3 综合生态风险源危险度评估方法与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2.4 讨论 | 第49-50页 |
4.3 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源—生态系统服务的关联框架 | 第50-5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五章 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 | 第53-93页 |
5.1 生态系统生产服务经济价值 | 第53-60页 |
5.1.1 研究方法 | 第53-55页 |
5.1.2 生态系统生产服务价值的影响因子 | 第55-56页 |
5.1.3 生态系统生产服务价值的时空变化 | 第56-58页 |
5.1.4 讨论 | 第58-60页 |
5.2 土壤保持服务 | 第60-65页 |
5.2.1 InVEST模型土壤保持原理 | 第60-61页 |
5.2.2 数据处理与参数设置 | 第61-63页 |
5.2.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5页 |
5.2.4 讨论 | 第65页 |
5.3 碳储存服务 | 第65-74页 |
5.3.1 研究方法 | 第65-68页 |
5.3.2 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变化总体特征 | 第68-69页 |
5.3.3 白龙江流域主要植被类型碳储存特征 | 第69-70页 |
5.3.4 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 | 第70-72页 |
5.3.5 讨论 | 第72-74页 |
5.4 产水服务 | 第74-80页 |
5.4.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 第74-76页 |
5.4.2 白龙江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格局 | 第76页 |
5.4.3 白龙江流域主要植被类型产水能力 | 第76-78页 |
5.4.4 地形因子对流域产水量的影响 | 第78-79页 |
5.4.5 讨论 | 第79-80页 |
5.5 生物多样性 | 第80-91页 |
5.5.1 研究方法 | 第80-86页 |
5.5.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5.5.3 讨论 | 第9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六章 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权衡与管理建议 | 第93-104页 |
6.1 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权衡 | 第93-97页 |
6.1.1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相关分析 | 第93-94页 |
6.1.2 生态系统多重服务重要区识别 | 第94-97页 |
6.2 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权衡 | 第97-101页 |
6.2.1 情景分析设定 | 第98-99页 |
6.2.2 不同情景下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模拟 | 第99-101页 |
6.3 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建议 | 第101-103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3-104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04-105页 |
7.2 创新点 | 第105页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5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6页 |
致谢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