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

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研究--以青海省门源县为例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选题背景第11-13页
    1.2 选题意义第13-14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4-15页
        1.3.1 生源地第14页
        1.3.2 国家信用助学贷款第14页
        1.3.3 征信第14页
        1.3.4 助学贷款方式分类第14-15页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5-18页
        1.4.1 国外研究动态第15-17页
        1.4.2 国内研究动态第17-18页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8-20页
        1.5.1 研究思路第18-19页
        1.5.2 研究方法第19-20页
第二章 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概述第20-26页
    2.1 我国助学贷款制度的演变过程第20-21页
        2.1.1 国家校园地助学贷款阶段第20页
        2.1.2 生源地国家信用助学贷款的试点阶段第20-21页
        2.1.3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大力推进阶段第21页
    2.2 青海省助学贷款发展历程第21-23页
        2.2.1 老机制下的商业银行校园地贷款模式(2001 年至2004年)第21-22页
        2.2.2 新机制下的国家开发银行校园地贷款模式(2005 年至2008年)第22页
        2.2.3 新机制下的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贷款模式(2008 年至今)第22-23页
    2.3 访问结果的反馈第23-26页
第三章 青海省生源地助学贷款管理中存在问题分析第26-31页
    3.1 青海省生源地贷款现状第26页
    3.2 青海省生源地助学贷款中的问题探讨第26-31页
        3.2.1 教育部门第27-29页
        3.2.2 学校第29页
        3.2.3 政府部门第29页
        3.2.4 学生第29-31页
第四章 青海省门源县贷后管理的启示第31-37页
    4.1 青海省门源县贷后管理的基本情况第31页
    4.2 门源县生源地贷款贷后管理办法分析第31-34页
        4.2.1 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工作得以保障开展第31-32页
        4.2.2 措施得力,效果显著第32-33页
        4.2.3 门源县典型经验的启示第33-34页
    4.3 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工作第34-36页
        4.3.1 在高中阶段加强诚信教育第34-35页
        4.3.2 在申办生源地贷款时进行诚信教育第35页
        4.3.3 在高校进行诚信教育第35-36页
    4.4 利用个人征信系统提高还款率第36-37页
第五章 建立有效的生源地贷款贷后管理模式第37-41页
    5.1 模式设计原则与主体分析第37-39页
        5.1.1 模式设计原则第37页
        5.1.2 生源地助学贷款利益主体分析第37-39页
    5.2 以门源县为例的县乡村“三级联动”模式第39-40页
    5.3 其他模式的思考与设想第40-41页
        5.3.1 以中心学校为主的管理模式第40页
        5.3.2 以信贷员为主的催贷模式第40-41页
结语第41-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附录:青海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第46-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PV-GPG理论的环境治理绩效提升研究
下一篇:基于InVEST模型的甘肃白龙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