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闽江下游及河口区氮的时空分布及转化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26页
    1.1 研究意义与概况第14-24页
        1.1.1 研究意义第14-17页
        1.1.2 研究概况第17-23页
        1.1.3 选题依据第23-24页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4-26页
        1.2.1 研究内容第24页
        1.2.2 技术路线第24-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样品采集第26-34页
    2.1 研究区概况第26-31页
        2.1.1 自然背景第26-30页
        2.1.2 社会背景第30-31页
    2.2 样品采集第31-34页
        2.2.1 流域站样品采集第31-33页
        2.2.2 流域站样品采集第33-34页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4-43页
    3.1 实验材料第34-35页
        3.1.1 实验器皿第34页
        3.1.2 实验试剂第34-35页
        3.1.3 实验仪器第35页
    3.2 实验方法第35-43页
        3.2.1 样品前处理第35-37页
        3.2.2 样品测定第37-43页
第四章 闽江下游及河口溶解无机氮的分布及转化第43-69页
    4.1 流域站溶解无机氮的时空分布及其相互转化第43-61页
        4.1.1 平面分布第43-51页
        4.1.2 季节变化第51-54页
        4.1.3 形态组成及转化第54-58页
        4.1.4 溶解无机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58-60页
        4.1.5 溶解无机氮的年际变化及环境评价第60-61页
    4.2 加密站溶解无机氮的潮周期分布第61-68页
        4.2.1 垂直分布第61-65页
        4.2.2 潮周期变化第65-68页
    4.3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五章 闽江下游及河口悬浮物和沉积物的总氮分布第69-82页
    5.1 流域站悬浮物总氮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69-76页
        5.1.1 平面分布第69-73页
        5.1.2 季节变化第73-74页
        5.1.3 悬浮物总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4-76页
    5.2 加密站悬浮物总氮的潮周期分布第76-77页
        5.2.1 悬浮物总氮第76-77页
        5.2.2 水体颗粒氮第77页
    5.3 流域站沉积物总氮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7-80页
        5.3.1 平面分布第77-79页
        5.3.2 沉积物总氮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第79页
        5.3.3 沉积物总氮的年际变化及环境评价第79-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闽江下游及河口氮的地球化学循环讨论第82-91页
    6.1 各形态氮的相关性分析第82-85页
        6.1.1 DIN与悬浮物总氮的相关性分析第82-84页
        6.1.2 DIN与沉积物总氮的相关性分析第84-85页
        6.1.3 悬浮物总氮与沉积物总氮的相关性分析第85页
    6.2 河口氮输送通量估算及收支分析第85-88页
        6.2.1 估算方法第86-87页
        6.2.2 结果及收支分析第87-88页
    6.3 悬浮物及沉积物氮源分析第88-90页
    6.4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七章 结语第91-94页
    7.1 总结第91-9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1页
致谢第101-103页
硕士研究期间论文发表与项目参与情况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氮稳定同位素的我国福建红树林沉积物氮还原过程研究
下一篇:新鞘氨醇杆菌US6-1趋化受体MCP18870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