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50页 |
1.1 电化学发光 | 第12-17页 |
1.1.1 电化学发光概述 | 第12-13页 |
1.1.2 电化学发光机理 | 第13-15页 |
1.1.3 电化学发光主要体系 | 第15-16页 |
1.1.4 电化学发光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16-17页 |
1.2 功能性纳米材料 | 第17-24页 |
1.2.1 电化学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质 | 第17-21页 |
1.2.2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及应用 | 第21-23页 |
1.2.3 纳米催化材料的概述、性质及应用 | 第23-24页 |
1.3 免疫传感器 | 第24-32页 |
1.3.1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原理 | 第24-25页 |
1.3.2 免疫传感器的分类 | 第25-26页 |
1.3.3 免疫传感器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6-32页 |
1.4 双极电极 | 第32-40页 |
1.4.1 双极电极概念 | 第32-35页 |
1.4.2 双极电极分类 | 第35页 |
1.4.3 双极电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35-40页 |
1.5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40-42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40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1.5.3 研究目标 | 第41页 |
1.5.4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第41页 |
1.5.5 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50页 |
第二章 基于CdTe@ZnS量子点作为标记物、Fe_3O_4@SiO_2纳米颗粒作为磁性分离基底的电化学发光夹心免疫传感器 | 第50-69页 |
2.1 引言 | 第50-5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2.2.1 试剂与仪器 | 第52页 |
2.2.2 水溶性CdTe核与CdTe@ZnS量子点的制备 | 第52-53页 |
2.2.3 量子点的ECL测试步骤 | 第53页 |
2.2.4 CdTe@ZnS量子点与二抗Ab2的偶联 | 第53页 |
2.2.5 一抗Ab1在Fe_3O_4@SiO_2上的固载 | 第53页 |
2.2.6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53-54页 |
2.2.7 测试过程 | 第5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5页 |
2.3.1 CdTe核与CdTe@ZnS量子点的表征 | 第54-56页 |
2.3.2 CdTe@ZnS量子点的ECL行为 | 第56-58页 |
2.3.3 QDs-Ab2的表征 | 第58页 |
2.3.4 Fe_3O_4@SiO_2/Ab1的表征 | 第58-60页 |
2.3.5 免疫传感器构建过程的EIS表征 | 第60-61页 |
2.3.6 CEA(Ag)的检测 | 第61-63页 |
2.3.7 ECL免疫传感器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 | 第63-64页 |
2.3.8 实样检测 | 第64-65页 |
2.4 结论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第三章 基于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量子点作为探针、纳米Fe_3O_4-Au作为分离载体的电化学发光夹心免疫传感器的制备 | 第69-95页 |
3.1 引言 | 第69-7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70-73页 |
3.2.1 试剂与仪器 | 第71页 |
3.2.2 Fe_3O_4-Au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第71页 |
3.2.3 Fe_3O_4-Au/Ab1的制备 | 第71页 |
3.2.4 水溶性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QDs的制备 | 第71-72页 |
3.2.5 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QDs的ECL测试标准步骤 | 第72页 |
3.2.6 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QDs与Ab2的偶联反应 | 第72页 |
3.2.7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 第72页 |
3.2.8 CEA检测的标准过程 | 第72页 |
3.2.9 血清样本中的CEA检测 | 第72-7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3-89页 |
3.3.1 Fe_3O_4-Au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第73-76页 |
3.3.2 捕获探针的表征(Fe_3O_4-Au/Ab1偶联物) | 第76-78页 |
3.3.3 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QDs的表征 | 第78-79页 |
3.3.4 双稳定剂保护的CdTeQDs的ECL表现 | 第79-81页 |
3.3.5 信号探针(QDs-Ab2)的表征 | 第81-82页 |
3.3.6 免疫传感器构建时的CV,EIS,TEM和EDS监测 | 第82-84页 |
3.3.7 使用不同磁性纳米基底的免疫测定比较 | 第84-85页 |
3.3.8 免疫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85-86页 |
3.3.9 免疫传感器的检测效果 | 第86-87页 |
3.3.10 免疫传感器的特异性,重现性和稳定性 | 第87-88页 |
3.3.11 实样检测 | 第88-89页 |
3.4 结论 | 第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第四章 石墨纸基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传感平台 | 第95-118页 |
4.1 引言 | 第95-97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7-100页 |
4.2.1 试剂与仪器 | 第97页 |
4.2.2 石墨纸基BPE器件的制备 | 第97-98页 |
4.2.3 Pt镀石墨纸基BPE的制备 | 第98-99页 |
4.2.4定量检测H_2O_2 | 第99页 |
4.2.5 Au@Pt纳米结构的合成 | 第99页 |
4.2.6 Au@Pt纳米结构与Ab2的偶联 | 第99页 |
4.2.7 免疫测定过程 | 第99-10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2页 |
4.3.1 设计原理 | 第100页 |
4.3.2 Pt-石墨碳纸基BPE的表征 | 第100-101页 |
4.3.3 施加电位的优化 | 第101页 |
4.3.4 H_2O_2的检测 | 第101-103页 |
4.3.5 Au@Pt纳米结构的表征 | 第103-104页 |
4.3.6 Au@Pt纳米粒子的电催化效应 | 第104页 |
4.3.7 Ab2偶联Au@Pt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104-106页 |
4.3.8 接触角研究 | 第106-107页 |
4.3.9 免疫响应的SEM表征 | 第107-108页 |
4.3.10 免疫传感器构建的EIS检测 | 第108页 |
4.3.11 免疫传感器构建过程中的ECL行为 | 第108-109页 |
4.3.12 石墨纸基BPE免疫传感器件的分析测试效果 | 第109-112页 |
4.3.13 实样检测 | 第112页 |
4.4 结论 | 第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补丁金包裹的氧化铁纳米球的制备、催化性能及其在纸基双极电极电化学发光适体传感器方面的应用 | 第118-150页 |
5.1 引言 | 第118-12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20-123页 |
5.2.1 试剂与仪器 | 第120页 |
5.2.2 PG-Fe_3O_4NPs的制备 | 第120-121页 |
5.2.3 电化学测试 | 第121页 |
5.2.4 用Apt2功能化PG-Fe_3O_4NPs | 第121页 |
5.2.5 闭合式的pBPE器件的制备 | 第121-122页 |
5.2.6 在pBPE的阴极生长Au | 第122页 |
5.2.7 pBPE-ECL适体传感器的构建 | 第122页 |
5.2.8 pBPE-ECL测试 | 第122-123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43页 |
5.3.1 PG-Fe_3O_4NPs的表征 | 第123-124页 |
5.3.2 PG-Fe_3O_4NPs的生长机理 | 第124-127页 |
5.3.3 PG-Fe_3O_4NPs对H2O_2的电催化活性 | 第127-132页 |
5.3.4 PG-Fe_3O_4/Apt2偶联物的表征 | 第132-135页 |
5.3.5 闭合式的pBPE的布置和表征 | 第135-137页 |
5.3.6 pBPE阴极的金电沉积 | 第137-139页 |
5.3.7 适体传感器的SEM,EIS和ECL表征 | 第139-141页 |
5.3.8 检测CEA | 第141-143页 |
5.3.9 实样检测 | 第143页 |
5.4 结论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0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50-15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150-151页 |
6.2 前景展望 | 第151-152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