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电子计算机在公路运输和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车联网链路传输及信道接入性能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略词表第10-20页
第一章 绪论第20-3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20-21页
        1.1.2 研究意义第21-23页
    1.2 车联网络概述第23-29页
        1.2.1 车联网络框架结构第23-26页
        1.2.2 车联网络特征第26-27页
        1.2.3 车联网络研究现状第27-29页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创新点第29-33页
    1.4 论文组织结构和内容安排第33-36页
第二章 车联网中多信道建模及竞争控制第36-52页
    2.1 引言第36-37页
    2.2 系统模型及动机第37-39页
        2.2.1 IEEE1609.4和802.11p概述第37-38页
        2.2.2 IEEE1609.4多信道机制第38页
        2.2.3 多信道机制中的高竞争特点第38-39页
    2.3 多信道机制分析模型第39-42页
        2.3.1 碰撞概率第40-41页
        2.3.2 延时第41-42页
    2.4 解决方案第42-45页
        2.4.1 等间隔划分信道方案第43页
        2.4.2 随机间隔划分信道方案第43-45页
    2.5 仿真验证第45-50页
        2.5.1 仿真场景建立第45-46页
        2.5.2 碰撞概率模型验证第46-47页
        2.5.3 传输延时模型验证第47页
        2.5.4 解决方案碰撞概率分析第47-49页
        2.5.5 吞吐量及丢包率分析第49-50页
    2.6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车联D2D中继网络传输容量分析第52-68页
    3.1 引言第52-53页
    3.2 场景描述及前提条件第53-55页
        3.2.1 场景描述第53-54页
        3.2.2 前提条件第54-55页
    3.3 系统模型第55-58页
        3.3.1 辅助车辆存在概率及平均距离第55-57页
        3.3.2 传输链路模型第57页
        3.3.3 通信链路传输成功概率第57-58页
    3.4 正交模式下传输容量分析第58-62页
        3.4.1 辅助车辆中继下服务车辆到服务车辆传输容量第58-60页
        3.4.2 传输容量增益第60-61页
        3.4.3 通信链路距离变化下服务车辆到服务车辆传输容量第61-62页
    3.5 仿真结果第62-67页
    3.6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车联网中链路服务质量分析第68-80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系统模型第69-71页
        4.2.1 场景描述第69-71页
        4.2.2 LQSI定义第71页
    4.3 V2V链路传输成功概率和传输延时第71-74页
        4.3.1 传输成功概率第72-73页
        4.3.2 传输延时第73-74页
    4.4 最优链路选择第74-76页
    4.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第76-79页
    4.6 本章小结第79-80页
第五章 中继车联网中最优链路选择及链路中断性能分析第80-94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系统模型第81-84页
        5.2.1 直接链路通信信噪比第81-82页
        5.2.2 中继链路通信信噪比第82-84页
    5.3 两跳中继通信链路中断概率第84-85页
        5.3.1 直接链路通信中断概率第84页
        5.3.2 中继链路通信中断概率第84-85页
    5.4 中继辅助方案设计第85-88页
        5.4.1 嵌入式设备设计第85-87页
        5.4.2 最优中继选择算法第87-88页
    5.5 仿真结果及性能分析第88-92页
    5.6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六章 基于竞争动态自适应成功-碰撞退避算法第94-110页
    6.1 引言第94-95页
    6.2 研究现状第95-96页
    6.3 动态自适应成功-碰撞退避算法第96-101页
        6.3.1 问题描述第96-97页
        6.3.2 EPA模型第97-98页
        6.3.3 DASC退避算法第98-101页
    6.4 仿真结果第101-108页
        6.4.1 仿真参数设置第102页
        6.4.2 吞吐量和丢包率性能对比第102-106页
        6.4.3 数据包平均传输延时分析第106-108页
    6.5 本章小结第108-110页
第七章 车联网中基于IEEE802.11p的公平性访问分析第110-120页
    7.1 引言第110页
    7.2 相关工作第110-111页
    7.3 系统模型分析第111-115页
        7.3.1 公平性访问问题第111-112页
        7.3.2 模型建立第112-115页
    7.4 仿真结果第115-118页
    7.5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0-124页
    8.1 全文总结第120-122页
    8.2 下一步工作展望第122-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40-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PU存储子系统性能解析建模方法研究
下一篇:基于功能型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