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网络伪信息扩散及干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1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8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第18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8-21页
        1.3.1 研究内容第18-20页
        1.3.2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第21-34页
    2.1 伪信息的相关概念第21-22页
        2.1.1 伪信息概念的界定第21页
        2.1.2 伪信息传播理论第21-22页
    2.2 图论部分基本概念简介第22-23页
        2.2.1 网络的图表示第22页
        2.2.2 图的路径和连通性第22-23页
        2.2.3 图的矩阵表示第23页
    2.3 复杂网络统计描述第23-28页
        2.3.1 统计参数的分类第23-25页
        2.3.2 网络的社团结构第25-28页
    2.4 典型传播模型的介绍与比较第28-31页
        2.4.1 规则网络第28-29页
        2.4.2 ER随机网络第29页
        2.4.3 小世界网络第29-30页
        2.4.4 无标度网络第30-31页
    2.5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扩散的网络特性第31-32页
        2.5.1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扩散的网络节点特性第31-32页
        2.5.2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扩散的网络中边特性第32页
        2.5.3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扩散的动力机制第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网络伪信息的扩散机制第34-44页
    3.1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复杂网络的结构第34-37页
        3.1.1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社会网络结构研究第34页
        3.1.2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复杂网络模型结构构建第34-37页
    3.2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复杂网络中伪信息扩散机制第37-43页
        3.2.1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网络中伪信息无干预的扩散规则第37页
        3.2.2 仿真实验与研究第37-43页
    3.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网络中干预节点的选择第44-54页
    4.1 基于社团结构的多层网络中节点影响力识别第44-47页
        4.1.1 多层复杂网络中节点影响力的识别方法第44-45页
        4.1.2 一种基于k-shell节点法改进的节点影响力识别方法第45-47页
    4.2 基于典型复杂网络的节点影响力识别方法的比较第47-50页
        4.2.1 实验数据来源及介绍第47-48页
        4.2.2 Football网络中节点影响力的识别第48-49页
        4.2.3 Netscience网络中节点影响力的识别第49-50页
    4.3 多层网络中节点影响力判定方法的验证第50-52页
        4.3.1 传染病模型相关参数的确定第50-51页
        4.3.2 基于SIR模型的单个传染源扩散情况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5章 网络社团结构的伪信息干预策略第54-61页
    5.1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的干预目标及原则第54-55页
        5.1.1 网络社区危机信息干预与调控的目标与主体第54-55页
        5.1.2 网络社区危机信息干预与调控的原则第55页
    5.2 公共危机中伪信息干预的模式研究第55-56页
        5.2.1 干预方式的划分第55-56页
        5.2.2 干预节点的选取第56页
    5.3 基于社团结构的伪信息干预方案第56-57页
        5.3.1 干预仿真方案第56-57页
        5.3.2 仿真实验的设计第57页
    5.4 实验结果研究第57-60页
    5.5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社会组织整合企业资源参与公益服务的探究--以广州市C项目为例
下一篇:整体性治理视域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