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价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第2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理论概述 | 第18-26页 |
2.1 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基本概念 | 第18-20页 |
2.1.1 生态环境 | 第18-19页 |
2.1.2 治理与协同治理 | 第19-20页 |
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阐释 | 第20-23页 |
2.2.1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概念 | 第20-21页 |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发展 | 第21页 |
2.2.3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4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理论内涵 | 第22-23页 |
2.3 整体性治理理论对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的适用性 | 第23-25页 |
2.3.1 协调内涵提供思路 | 第23-24页 |
2.3.2 整合内容具有借鉴意义 | 第24页 |
2.3.3 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具有指导性作用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状况 | 第26-34页 |
3.1 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概况 | 第26-28页 |
3.2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现状 | 第28-30页 |
3.3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3.3.1 传统理念过时 | 第30-31页 |
3.3.2 制度供给不足 | 第31页 |
3.3.3 利益结构失衡 | 第31-32页 |
3.3.4 治理手段落后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4.1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地方政府治理理念的转型 | 第34-36页 |
4.1.1 国际发展水平 | 第34-35页 |
4.1.2 国内发展水平 | 第35-36页 |
4.2 生态负外部性的凸显速度快于制度供给速度 | 第36-37页 |
4.3 区域内主体多元、利益复杂增加协作的困难 | 第37-38页 |
4.3.1 主体多元化 | 第37页 |
4.3.2 利益复杂化 | 第37-38页 |
4.4 信息技术在环境治理方面的作用成效低 | 第38-3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40-47页 |
5.1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实践 | 第40-42页 |
5.1.1 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 第40-41页 |
5.1.2 健全统一的区域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 第41页 |
5.1.3 构建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体系 | 第41-42页 |
5.2 美国区域环境的协调机制 | 第42-44页 |
5.2.1 成立州际输送委员会 | 第42页 |
5.2.2 开展州际协定 | 第42-43页 |
5.2.3 设置空气质量管理区 | 第43-44页 |
5.3 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启示 | 第44-46页 |
5.3.1 多元主体参与 | 第44页 |
5.3.2 顶层制度设计 | 第44-45页 |
5.3.3 提升政府执行力 | 第45-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6章 基于整体性治理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对策 | 第47-54页 |
6.1 转变传统思想,树立现代治理理念 | 第47-49页 |
6.1.1 从“官本位”到“民本位” | 第48页 |
6.1.2 从“碎片化”到“整体性” | 第48-49页 |
6.2 发挥智库作用,加强顶层制度设计 | 第49-50页 |
6.2.1 统一京津冀区域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 第49-50页 |
6.2.2 建立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会议制度 | 第50页 |
6.3 发掘社会力量,建立健全参与协调机制 | 第50-52页 |
6.3.1 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 | 第50-51页 |
6.3.2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 第51-52页 |
6.4 运用大数据,实施生态环境精细化治理方式 | 第52-53页 |
6.4.1 构建环境数据库 | 第52-53页 |
6.4.2 开展协同共治 | 第5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