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4-1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6-48页
    1.1 刻板印象概述第16-25页
        1.1.1 刻板印象的概念界定第16-19页
        1.1.2 刻板印象生成的理论解释第19-21页
        1.1.3 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第21-25页
    1.2 刻板印象的内容理论第25-29页
        1.2.1 刻板印象的内容模型第25-28页
        1.2.2 刻板印象的系统模型第28-29页
    1.3 刻板印象的效应研究第29-39页
        1.3.1 群体偏好第29-34页
        1.3.2 刻板印象威胁第34-39页
    1.4 元刻板印象研究第39-43页
        1.4.1 元刻板印象的形成第39-40页
        1.4.2 元刻板印象的准确性第40-41页
        1.4.3 元刻板印象的影响第41-43页
    1.5 青年刻板印象研究第43-48页
        1.5.1 年龄刻板印象的生命阶段特异性模型第43-44页
        1.5.2 社会阶层刻板印象对青年发展的影响第44-45页
        1.5.3 跨文化心理学中的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研究第45-48页
第2章 问题提出与研究构想第48-56页
    2.1 研究缘起第48-50页
        2.1.1 积极青年发展观第48-49页
        2.1.2 青年亚文化研究第49-50页
    2.2 研究架构与内容第50-52页
    2.3 研究假设第52-53页
    2.4 研究意义与创新第53-56页
        2.4.1 已有研究的不足第53页
        2.4.2 本研究的意义第53-54页
        2.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4-56页
第3章 刻板印象自由联想与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第56-68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研究一:刻板印象自由联想研究第57-61页
        3.2.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57-59页
        3.2.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59-60页
        3.2.3 小结第60-61页
    3.3 研究二:刻板印象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第61-65页
        3.3.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61页
        3.3.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61-65页
        3.3.3 小结第65页
    3.4 讨论第65-68页
第4章 刻板印象群体特征与群体偏好研究第68-86页
    4.1 引言第68-69页
    4.2 预研究:青年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的编制第69-71页
        4.2.1 量表编制第69-71页
        4.2.2 量表试测第71页
        4.2.3 小结第71页
    4.3 研究三: 刻板印象群体特征研究第71-78页
        4.3.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71-72页
        4.3.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2-78页
        4.3.3 小结第78页
    4.4 研究四:刻板印象群体偏好研究第78-84页
        4.4.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78页
        4.4.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78-84页
        4.4.3 小结第84页
    4.5 讨论第84-86页
第5章 元刻板印象群体特征与准确性研究第86-106页
    5.1 引言第86-87页
    5.2 研究五:元刻板印象群体特征研究第87-93页
        5.2.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87页
        5.2.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87-92页
        5.2.3 小结第92-93页
    5.3 研究六:元刻板印象准确性研究第93-104页
        5.3.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93页
        5.3.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93-103页
        5.3.3 小结第103-104页
    5.4 讨论第104-106页
第6章 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因子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第106-122页
    6.1 引言第106-107页
    6.2 研究七:刻板印象语义差异量表因子结构研究第107-111页
        6.2.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107-108页
        6.2.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08-111页
        6.2.3 小结第111页
    6.3 研究八:刻板印象影响因素研究第111-121页
        6.3.1 研究方法与过程第111-112页
        6.3.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12-120页
        6.3.3 小结第120-121页
    6.4 讨论第121-122页
第7章 内隐刻板印象IAT与IRAP研究第122-142页
    7.1 引言第122-124页
    7.2 研究九:内隐刻板印象IAT研究第124-131页
        7.2.1 IAT测验的编制第124-127页
        7.2.2 被试选择与实验设计第127-128页
        7.2.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28-131页
        7.2.4 小结第131页
    7.3 研究十:内隐刻板印象IRAP研究第131-140页
        7.3.1 IRAP测验的编制第131-134页
        7.3.2 被试选择与实验设计第134-135页
        7.3.3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35-140页
        7.3.4 小结第140页
    7.4 讨论第140-142页
第8章 外显、内隐刻板印象的结构关系研究第142-152页
    8.1 引言第142-143页
    8.2 研究十一: IAT测试中IEC研究第143-147页
        8.2.1 研究方法和过程第143页
        8.2.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43-147页
        8.2.3 小结第147页
    8.3 研究十二:IRAP测试中IEC研究第147-151页
        8.3.1 研究方法和过程第147页
        8.3.2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147-151页
        8.3.3 小结第151页
    8.4 讨论第151-152页
第9章 综合讨论第152-160页
    9.1 积极青年发展观视角的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第152页
    9.2 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文化特征第152-154页
    9.3 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第154-156页
    9.4 城乡青年的自我归类与社会认同第156-157页
    9.5 城乡青年的群体偏好第157-158页
    9.6 城乡青年刻板印象外显和内隐的关系第158-160页
第10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第160-164页
    10.1 研究结论第160页
    10.2 研究不足第160-161页
    10.3 研究展望第161-164页
参考文献第164-198页
附录第198-224页
    附录1 青年刻板印象自由联想问卷第198-199页
    附录2 自由联想刻板印象词合成对照表(高频前48词)第199-202页
    附录3 青年刻板印象调查问卷(城市大学生版)第202-207页
    附录4 青年刻板印象调查问卷(农村大学生版)第207-212页
    附录5 青年刻板印象差异量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第212-218页
    附录6 IAT测验靶目标图片第218-220页
    附录7 IAT测验程序页面示例第220-222页
    附录8 IRAP测验程序页面示例第222-224页
致谢第224-22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滇黔桂结合部巫师群体的宗教人类学思考
下一篇:绿色消费伦理的理论及其实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