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环境论文

绿色消费伦理的理论及其实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视阈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3页
        1.1.1 生态危机的加剧第10-11页
        1.1.2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第11-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第13-19页
        1.2.1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综述第13-16页
        1.2.2 消费伦理的论争第16-19页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第19-20页
    1.4 研究内容和观点第20-22页
第2章 概念梳理:消费、消费伦理和绿色消费伦理第22-66页
    2.1 消费的内涵第22-28页
        2.1.1 经济学视域中的消费第22-24页
        2.1.2 社会学视域中的消费第24-25页
        2.1.3 生态学视域中的消费第25-26页
        2.1.4 伦理学视域中的消费第26-28页
    2.2 消费伦理第28-57页
        2.2.1 消费的伦理讨论第29-36页
        2.2.2 消费伦理的内涵第36-39页
        2.2.3 消费伦理的表现第39-43页
        2.2.4 消费主义的伦理批判第43-57页
    2.3 绿色消费伦理第57-66页
        2.3.1 绿色消费伦理的现实背景第58页
        2.3.2 绿色消费伦理的出发点第58-60页
        2.3.3 绿色消费伦理的原则第60-66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第66-106页
    3.1 理论渊源第66-73页
        3.1.1 马克思的消费伦理观和生态伦理观第66-69页
        3.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理论和生态危机理论第69-72页
        3.1.3 生态学、系统学和未来学第72-73页
    3.2 生态批判理论第73-96页
        3.2.1 科学技术的生态批判第74-78页
        3.2.2 异化消费的生态批判第78-82页
        3.2.3 经济的理性批判第82-86页
        3.2.4 控制自然观念的批判第86-88页
        3.2.5 生态中心主义的批判第88-93页
        3.2.6 生态殖民主义的批判第93-96页
    3.3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第96-106页
        3.3.1 人与自然的和谐第97-99页
        3.3.2 经济适度增长第99-104页
        3.3.3 民主政治第104-106页
第4章 问题诊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学术贡献第106-136页
    4.1 威廉·莱斯:虚假需求与异化消费第106-110页
    4.2 戴维·佩珀: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第110-112页
    4.3 本·阿格尔:从经济危机到生态危机第112-114页
    4.4 安德烈·高兹:从经济理性到生态理性第114-119页
    4.5 泰德·本顿:生态中心主义第119-121页
    4.6 瑞纳·格伦德曼:人类中心主义第121-123页
    4.7 乔纳森·休斯:生态极限的讨论第123-126页
    4.8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批判和生态社会主义第126-129页
    4.9 詹姆斯·奥康纳:生态学与社会主义第129-136页
第5章 实践指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视阈内构建绿色消费伦理第136-158页
    5.1 经济模式第136-140页
        5.1.1 生态经济模式第137-138页
        5.1.2 循环经济模式第138-140页
    5.2 消费模式第140-145页
        5.2.1 政府践行绿色消费模式第141-142页
        5.2.2 企业践行绿色消费模式第142-144页
        5.2.3 消费者践行绿色消费模式第144-145页
    5.3 政策途径第145-150页
        5.3.1 合理的收入分配第146-147页
        5.3.2 资源节约型生产第147-148页
        5.3.3 媒体与适度消费第148-150页
    5.4 教育途径第150-158页
        5.4.1 家庭消费教育第151-152页
        5.4.2 学校消费教育第152-154页
        5.4.3 社会消费教育第154-158页
结论第158-176页
参考文献第176-182页
致谢第182-184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84页

论文共1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青年刻板印象的外显和内隐研究
下一篇:虢国综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