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零件及传动装置论文--转动机件论文--轴承论文

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24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0-11页
    1.2 设备故障智能诊断技术分析第11-14页
        1.2.1 设备故障发生的一般规律第11-12页
        1.2.2 设备故障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多源数据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综述第14-20页
        1.3.1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第14-16页
        1.3.2 多源数据融合诊断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0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1页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第21-24页
第2章 多源数据融合故障诊断的相关理论第24-42页
    2.1 设备状态监测与诊断的框架第24-26页
    2.2 证据理论第26-29页
        2.2.1 ds理论的数学定义第26-28页
        2.2.2 ds理论的融合规则第28-29页
    2.3 学习向量化神经网络第29-31页
    2.4 决策树第31-33页
        2.4.1 决策树的基本思想第31-32页
        2.4.2 c4.5算法第32-33页
    2.5 卷积神经网络第33-41页
        2.5.1 网络结构第33-39页
        2.5.2 网络模型评价指标第39-41页
    2.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3章 设备故障诊断的证据融合方法第42-56页
    3.1 设备故障融合诊断模型第42-43页
    3.2 证据融合的不足第43-46页
    3.3 证据融合的改进第46-51页
        3.3.1 “一票否决”现象的消除第46页
        3.3.2 冲突证据的解决第46-49页
        3.3.3 ids理论的性能分析第49-51页
    3.4 ids理论在设备故障诊断中的实例验证第51-55页
        3.4.1 故障诊断模型第51-54页
        3.4.2 诊断结果分析第54-55页
    3.5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4章 基于lvq和dt的单信号源多传感器融合诊断第56-84页
    4.1 单信号源多传感器融合诊断模型第56-58页
    4.2 实验数据准备第58-61页
    4.3 故障特征提取第61-68页
        4.3.1 数字信号处理第61-62页
        4.3.2 多信息域的特征提取第62-68页
    4.4 基于lvq和dt的多模型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第68-82页
        4.4.1 lvq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第68-70页
        4.4.2 决策树模型的构建第70-73页
        4.4.3 主成分分析方法降维第73-79页
        4.4.4 基于ids的多模型融合诊断结果分析第79-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5章 基于cnn的多信号源多传感器融合诊断第84-112页
    5.1 多信号源多传感器融合诊断模型第84-87页
    5.2 实验装置及实验数据第87-89页
    5.3 基于振动信号的ascnn诊断模型第89-101页
        5.3.1 自适应堆叠式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第89-90页
        5.3.2 振动信号特征提取第90-95页
        5.3.3 ascnn模型参数的设置第95-98页
        5.3.4 ascnn模型诊断性能分析第98-101页
    5.4 基于声音信号的escnn诊断模型第101-106页
        5.4.1 端到端的堆叠式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第101-102页
        5.4.2 声音信号数据准备第102-103页
        5.4.3 escnn模型参数的设置第103-104页
        5.4.4 escnn模型诊断性能分析第104-106页
    5.5 基于ids的振声信号融合诊断性能分析第106-111页
        5.5.1 融合诊断流程第106-107页
        5.5.2 融合诊断性能第107-111页
    5.6 本章小结第111-112页
第6章 多源数据融合与大数据分析系统开发与实现第112-142页
    6.1 多源制造大数据场景第112-115页
    6.2 系统总体设计第115-121页
        6.2.1 功能需求分析第115-117页
        6.2.2 总体结构设计第117-121页
    6.3 数据库设计第121-127页
        6.3.1 数据库的选择第121-122页
        6.3.2 数据结构设计第122-127页
    6.4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第127-133页
        6.4.1 详细设计第127-130页
        6.4.2 系统实现第130-133页
    6.5 系统应用及效果展示第133-140页
        6.5.1 系统安装与配置第133-135页
        6.5.2 应用效果展示第135-140页
    6.6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42-144页
    7.1 工作总结第142-143页
    7.2 研究展望第143-144页
致谢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56页
附录第156-157页
    附录a 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56页
    附录b 校期间参与课题相关的科研项目第156-157页

论文共1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多尺度评价及调控对策研究
下一篇: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