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路径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4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产品美学价值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 第14-15页 |
1.1.2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要求不断提高 | 第15-16页 |
1.1.3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形式更加多元 | 第16页 |
1.1.4 产品美学价值的传播途径更加便捷 | 第16-17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41页 |
1.3.1 产品美学价值研究 | 第19-24页 |
1.3.2 产品美学设计研究 | 第24-30页 |
1.3.3 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 第30-40页 |
1.3.4 研究述评 | 第40-41页 |
1.4 研究范畴与内容 | 第41-42页 |
1.4.1 研究范畴 | 第41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42-43页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第2章 产品美学价值及其设计创新基本概念 | 第44-69页 |
2.1 产品美学价值的基本概念 | 第44-52页 |
2.1.1 产品美学价值的定义 | 第44-45页 |
2.1.2 产品美学价值的特征 | 第45-47页 |
2.1.3 产品美学价值的承载要素 | 第47-49页 |
2.1.4 产品美学价值的影响因素 | 第49-52页 |
2.2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基本概念 | 第52-60页 |
2.2.1 产品美学价值与设计创新的关联 | 第52-54页 |
2.2.2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概念 | 第54页 |
2.2.3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特征 | 第54-57页 |
2.2.4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原则 | 第57-58页 |
2.2.5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对象 | 第58-60页 |
2.3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作用 | 第60-64页 |
2.3.1 经济效应 | 第60-61页 |
2.3.2 文化效应 | 第61-62页 |
2.3.3 政治效应 | 第62-63页 |
2.3.4 科技效应 | 第63-64页 |
2.4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取向演变 | 第64-67页 |
2.4.1 追求机械化阶段 | 第64-65页 |
2.4.2 与功能齐驱阶段 | 第65页 |
2.4.3 体现个性主张阶段 | 第65-66页 |
2.4.4 肩负环保责任阶段 | 第66-67页 |
2.4.5 促进社会发展阶段 | 第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3章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原理 | 第69-89页 |
3.1 系统科学原理 | 第69-75页 |
3.1.1 系统性原理 | 第69-71页 |
3.1.2 信息传达原理 | 第71-73页 |
3.1.3 控制反馈原理 | 第73-75页 |
3.2 协同设计原理 | 第75-78页 |
3.2.1 协同设计基本原理 | 第75-77页 |
3.2.2 协同设计的主要内容 | 第77-78页 |
3.2.3 协同设计的约束因素 | 第78页 |
3.3 审美需求理论 | 第78-84页 |
3.3.1 审美需求层次理论 | 第79-80页 |
3.3.2 审美边际效应理论 | 第80-81页 |
3.3.3 审美认知过程理论 | 第81-84页 |
3.4 路径依赖理论 | 第84-88页 |
3.4.1 路径依赖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 | 第84-86页 |
3.4.2 路径依赖对产品美学价值的影响 | 第86-87页 |
3.4.3 产品设计创新的路径依赖突破方式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4章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维度 | 第89-113页 |
4.1 创新维度的构成 | 第89-93页 |
4.2 造型感官美 | 第93-99页 |
4.2.1 造型感官美与人的五感 | 第93-94页 |
4.2.2 产品造型感官美的价值 | 第94-96页 |
4.2.3 产品造型感官美的设计创新要素 | 第96-98页 |
4.2.4 产品造型感官美的设计创新方法 | 第98-99页 |
4.3 功能体验美 | 第99-105页 |
4.3.1 功能体验美的设计原则 | 第100-101页 |
4.3.2 功能体验美的一般设计思路 | 第101-103页 |
4.3.3 功能体验美的设计创新方法 | 第103-105页 |
4.4 形象内涵美 | 第105-112页 |
4.4.1 形象内涵美的影响要素 | 第105-107页 |
4.4.2 形象内涵美的设计原则 | 第107-109页 |
4.4.3 形象内涵美的设计创新方法 | 第109-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5章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定位 | 第113-135页 |
5.1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战略定位 | 第113-119页 |
5.1.1 总体设计战略 | 第113-115页 |
5.1.2 竞争设计战略 | 第115-117页 |
5.1.3 职能设计战略 | 第117-119页 |
5.2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主导方式定位 | 第119-123页 |
5.2.1 自主设计创新—掌握核心 | 第119页 |
5.2.2 合作设计创新—实现双赢 | 第119-120页 |
5.2.3 模仿设计创新—仿而超之 | 第120-121页 |
5.2.4 外包设计创新—扬长避短 | 第121-122页 |
5.2.5 借壳设计创新—借助外力 | 第122-123页 |
5.3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概念定位 | 第123-127页 |
5.3.1 定位主要原则 | 第123-124页 |
5.3.2 定位主要方法 | 第124-127页 |
5.4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切入模式定位 | 第127-134页 |
5.4.1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模式模型 | 第127-128页 |
5.4.2 现有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模式 | 第128-131页 |
5.4.3 新开发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模式 | 第131-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第6章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运转过程 | 第135-157页 |
6.1 运转过程的系统模型 | 第135-137页 |
6.2 设计创新运转驱动力 | 第137-146页 |
6.2.1 三种创新驱动力的内涵 | 第137-142页 |
6.2.2 三种创新驱动力的关联 | 第142-143页 |
6.2.3 三种创新驱动中的设计介入 | 第143-146页 |
6.3 设计创新运转要素 | 第146-153页 |
6.3.1 创新投入 | 第146-147页 |
6.3.2 创新主体 | 第147-149页 |
6.3.3 创新内容 | 第149-151页 |
6.3.4 创新产出 | 第151-153页 |
6.4 设计创新运转机理 | 第153-156页 |
6.4.1 产出牵引 | 第153页 |
6.4.2 要素协同 | 第153-154页 |
6.4.3 反馈调节 | 第154-155页 |
6.4.4 主导转换 | 第155-156页 |
本章小结 | 第156-157页 |
第7章 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风险防控 | 第157-174页 |
7.1 基本风险及其防控指导原则 | 第157-159页 |
7.1.1 基本风险 | 第157-158页 |
7.1.2 风险防控指导原则 | 第158-159页 |
7.2 风险的预防 | 第159-167页 |
7.2.1 顺应产品生命周期 | 第159-161页 |
7.2.2 合理进行方案评价 | 第161-165页 |
7.2.3 利用知识产权防护 | 第165-167页 |
7.3 风险的规避 | 第167-170页 |
7.3.1 规避审美认知风险 | 第167-168页 |
7.3.2 完善体系防御风险 | 第168-169页 |
7.3.3 项目众筹探测风险 | 第169页 |
7.3.4 定制化规避需求风险 | 第169-170页 |
7.4 风险的转移 | 第170-172页 |
7.4.1 设计项目外包 | 第170页 |
7.4.2 设计产权投资 | 第170-171页 |
7.4.3 利用粉丝效应 | 第171页 |
7.4.4 优势互补合作 | 第171-172页 |
7.5 风险的补救 | 第172-173页 |
7.5.1 附加产品补救 | 第172页 |
7.5.2 功能改进补救 | 第172-173页 |
7.5.3 形象攻关补救 | 第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173-174页 |
第8章 案例分析——特斯拉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路径 | 第174-193页 |
8.1 特斯拉的发展概况 | 第174-177页 |
8.2 特斯拉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定位 | 第177-179页 |
8.2.1 设计战略定位 | 第177页 |
8.2.2 主导方式定位 | 第177-178页 |
8.2.3 概念及市场定位 | 第178-179页 |
8.2.4 切入方式定位 | 第179页 |
8.3 特斯拉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运转 | 第179-188页 |
8.3.1 创新投入 | 第179-183页 |
8.3.2 创新内容 | 第183-185页 |
8.3.3 创新主导 | 第185-187页 |
8.3.4 创新产出 | 第187-188页 |
8.4 特斯拉汽车的设计创新风险防控 | 第188-192页 |
8.4.1 风险的预防 | 第188-189页 |
8.4.2 风险的规避 | 第189-191页 |
8.4.3 风险的转移 | 第191-192页 |
8.4.4 风险的补救 | 第192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193页 |
第9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93-197页 |
9.1 全文总结 | 第193-195页 |
9.2 论文创新点 | 第195-196页 |
9.3 研究展望 | 第196-197页 |
致谢 | 第197-198页 |
参考文献 | 第198-210页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第210-211页 |
附录A 图表索引及来源 | 第211-214页 |
附录B 针对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问卷调查 | 第214-217页 |
附录C 针对产品美学价值的设计创新调查数据 | 第217-2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