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资源调2查与水利规划论文--水资源开发论文--水利资源的管理、保护与改造论文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多尺度评价及调控对策研究

摘要第6-9页
ABSTRACT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25-4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25-29页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第29-46页
        1.2.1 研究进展(I ):相关领域连通评价研究第29-35页
        1.2.2 研究进展(Ⅱ):河网连通基础概念理解第35-38页
        1.2.3 研究进展(Ⅲ):河网连通评价方法指标第38-43页
        1.2.4 研究进展(IV):河网连通实践案例第43-44页
        1.2.5 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第44-46页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46-47页
        1.3.1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46-47页
        1.3.2     技术路线第47页
    1.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二章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特征辨析第48-59页
    2.1 平原河网水系的主要特征第48-49页
        2.1.1 以低高程和网状水系结构为主的地形地貌特征第48页
        2.1.2 以低流速和潮汝涨落影响为主的水动力学特征第48-49页
        2.1.3 以高度城市化和强人为干预为主的区域背景特征第49页
    2.2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结构-功能关系第49-58页
        2.2.1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结构-功能响应第49-50页
        2.2.2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主要结构特征第50-54页
        2.2.3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主要功能目标第54-58页
    2.3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三章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尺度效应及多尺度评价体系第59-76页
    3.1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时间尺度第59-61页
        3.1.1 持续连通第60页
        3.1.2 周期连通第60页
        3.1.3 临时连通第60-61页
    3.2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的空间尺度第61-65页
        3.2.1 河流尺度: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关注廊道三维生境第62-63页
        3.2.2 区域尺度:侧重调蓄净化功能,强调纵向水流联系第63-64页
        3.2.3 流域尺度:面向水资源优化配置,强化宏观水量调度第64-65页
    3.3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多尺度评价体系及指标构建第65-71页
        3.3.1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评价的基本原则第65-68页
        3.3.2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多尺度评价体系第68-69页
        3.3.3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多尺度评价指标第69-71页
    3.4 平原河网水系连通评价与调控程序第71-75页
        3.4.1 目标设定与现状评价第72-73页
        3.4.2 功能判别与问题分析第73-74页
        3.4.3 调控设计与反馈优化第74-75页
    3.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四章 河流尺度连通评价及调控对策研究:以黄浦江干流段为例第76-114页
    4.1 研究区域概况第76-80页
        4.1.1 自然地理概况第76-77页
        4.1.2 人为干预概况第77-80页
    4.2 连通评价方法第80-88页
        4.2.1 研究方法第80-86页
        4.2.2 资料来源第86-88页
    4.3 连通评价结果第88-98页
        4.3.1 形态连通性评价第88-95页
        4.3.2 水力连通性评价第95-96页
        4.3.3 结果讨论第96-98页
    4.4 功能优化探讨:基于景观功能的形态连通优化公众意愿调查..74第98-112页
        4.4.1 景观服务功能现状评价第98-99页
        4.4.2 研究方法:选择实验法第99-104页
        4.4.3 资料来源第104页
        4.4.4 结果及讨论第104-111页
        4.4.5 基于景观服务改善的形态连通调控对策建议第111-112页
    4.5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第五章 区域尺度连通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以淀北片区域为例第114-142页
    5.1 研究区域概况第114-116页
        5.1.1 自然地理概况第114-115页
        5.1.2 水利管理概况第115-116页
    5.2 连通评价方法第116-120页
        5.2.1 研究方法第116-119页
        5.2.2 资料来源第119-120页
    5.3 连通评价结果第120-126页
        5.3.1 形态连通性评价第122-126页
        5.3.2 结果讨论第126页
    5.4 功能优化探讨:基于水质改善功能的水闸调度连通对策分析102第126-140页
        5.4.1 水质现状评价第126-130页
        5.4.2 研究方法:环境容量算法第130-132页
        5.4.3 资料来源第132页
        5.4.4 结果与讨论 108第132-139页
        5.4.5 基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形态和调度调控对策建议第139-140页
    5.5 本章小结第140-142页
第六章 流域尺度连通评价与调控对策研究:以太湖流域引江济太为例第142-164页
    6.1 研究区域概况第142-144页
        6.1.1 自然地理概况第142-143页
        6.1.2 水利管理概况第143-144页
    6.2 连通评价方法第144-149页
        6.2.1 研究方法第145-148页
        6.2.2 资料来源第148-149页
    6.3 连通评价结果第149-158页
        6.3.1 骨干河道湖泊水力连通性评价第150-154页
        6.3.2 主要水利分区水力连通性评价第154-158页
        6.3.3 结果与讨论第158页
    6.4 功能优化探讨:基于洪水调蓄和水质改善功能的连通对策第158-163页
        6.4.1 连通主要功能现状评价第158-160页
        6.4.2 研究方法:水当量法第160页
        6.4.3 资料来源第160页
        6.4.4 结果与讨论第160-161页
        6.4.5 基于洪水调蓄和水质改善目标的形态和调度调控对策第161-163页
    6.5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8页
    7.1 结论第164-166页
    7.2 展望第166-168页
参考文献第168-184页
附录第184-190页
    附件1 黄浦江河道堤防类型及分布情况表第184-185页
    附件2 黄浦江沿线水间基本情况表第185-187页
    附件3 水质评价三种方法第187-188页
    附件4 淀北片水闸运行调度规则第188-190页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不同主导力量下考虑信息分享的闭环供应链决策研究
下一篇:多源数据融合的设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