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1 城市化带来的水资源与环境问题 | 第13页 |
1.1.2 低影响开发与海绵城市的提出 | 第13-14页 |
1.1.3 沈抚新城海绵城市建设迫切需求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现状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理论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理论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8-21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31页 |
2.1 相关理念 | 第21-22页 |
2.1.1 海绵城市 | 第21页 |
2.1.2 水安全格局 | 第21页 |
2.1.3 灰色基础设施 | 第21-22页 |
2.1.4 绿色基础设施 | 第22页 |
2.2 低影响开发理论与技术 | 第22-23页 |
2.2.1 低影响开发理论 | 第22页 |
2.2.2 低影响开发技术 | 第22-23页 |
2.3 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 第23-28页 |
2.3.1 国外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 第23-25页 |
2.3.2 国内海绵城市建设案例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31页 |
第三章 沈抚新城现状及海绵城市建设需求分析 | 第31-53页 |
3.1 沈抚新城基本概况 | 第31-35页 |
3.1.1 区域概况 | 第31-32页 |
3.1.2 基地基本情况 | 第32-33页 |
3.1.3 降水特征及暴雨雨型 | 第33-35页 |
3.2 沈抚新城雨洪管理建设条件 | 第35-40页 |
3.2.1 地形地势现状及雨洪来源 | 第35-36页 |
3.2.2 水系条件分析 | 第36-39页 |
3.2.3 绿地条件分析 | 第39-40页 |
3.3 沈抚新城雨洪管理潜力分析 | 第40-43页 |
3.3.1 沈抚新城城区径流控制分析 | 第40-42页 |
3.3.2 雨水资源化利用潜力分析 | 第42-43页 |
3.4 模型模拟分析 | 第43-51页 |
3.4.1 模型选择及简介 | 第43-44页 |
3.4.2 子汇水区域划分 | 第44-45页 |
3.4.3 模型参数 | 第45-46页 |
3.4.4 模型校验 | 第46-48页 |
3.4.5 模型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48-5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 沈抚新城海绵城市自然生态景观系统构建及模拟评价 | 第53-81页 |
4.1 基于海绵城市的沈抚新城景观体系构建 | 第53-59页 |
4.1.1 基于海绵城市的沈抚新城规划后绿地系统分析 | 第54-55页 |
4.1.2 基于海绵城市的沈抚新城水系规划设计 | 第55-58页 |
4.1.3 基于海绵城市的景观体系总体构建 | 第58-59页 |
4.2 城市传统排水系统体系优化 | 第59-63页 |
4.2.1 城市传统排水系统体系优化原则 | 第59-60页 |
4.2.2 生态排水体系 | 第60页 |
4.2.3 城市雨水管网体系优化方案 | 第60-63页 |
4.3 沈抚新城海绵技术景观设计研究 | 第63-73页 |
4.3.1 沈抚新城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分区划分 | 第63-65页 |
4.3.2 各管控分区低影响开发设施选择与组合 | 第65-68页 |
4.3.3 沈抚新城海绵技术景观规划系统 | 第68-71页 |
4.3.4 海绵城市景观方案定量计算 | 第71-73页 |
4.4 沈抚新城景观设计方案模拟分析 | 第73-78页 |
4.4.1 模型调整方案 | 第73-74页 |
4.4.2 LID控制参数确定 | 第74-75页 |
4.4.3 方案模拟及分析 | 第75-7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五章 滨河海绵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 第81-95页 |
5.1 浑河河道雨洪管理现状分析 | 第81-83页 |
5.1.1 浑河河道区域概况 | 第81-82页 |
5.1.2 浑河河道现状问题分析 | 第82页 |
5.1.3 浑河河道汇水与排水分析 | 第82-83页 |
5.2 滨河海绵景观整体设计构思 | 第83-85页 |
5.2.1 滨河海绵景观设计原则 | 第83-84页 |
5.2.2 滨河海绵景观设计目标 | 第84页 |
5.2.3 滨河海绵景观整体设计流程 | 第84-85页 |
5.3 滨河海绵景观整体设计 | 第85-86页 |
5.3.1 滨河海绵景观整体设计结构 | 第85页 |
5.3.2 滨河海绵景观功能分区 | 第85-86页 |
5.3.3 滨河海绵景观整体技术规划 | 第86页 |
5.4 滨河海绵景观设计 | 第86-94页 |
5.4.1 滨河海绵景观设计方案 | 第87-88页 |
5.4.2 滨河景观带雨水净化 | 第88页 |
5.4.3 主要低影响开发措施应用 | 第88-94页 |
5.4.4 滨河景观植物设计 | 第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5-97页 |
6.1 结论 | 第95页 |
6.2 不足 | 第95-96页 |
6.3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附录 | 第101-115页 |
作者简介 | 第11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