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载货汽车动力传动系统扭振异响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动力传动系扭振计算分析技术 | 第12-13页 |
1.4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测试技术 | 第13-15页 |
1.4.1 接触式扭转振动测试技术 | 第13-14页 |
1.4.2 非接触式扭转振动测试技术 | 第14-15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汽车扭振分析理论及计算方法 | 第17-25页 |
2.1 扭振分析的建模方法 | 第17-19页 |
2.1.1 集中质量模型 | 第17-18页 |
2.1.2 分布质量模型 | 第18-19页 |
2.2 扭振分析的计算方法 | 第19-25页 |
2.2.1 自由振动的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2.2 强迫振动的计算方法 | 第21-25页 |
第3章 某载货汽车动力传动系异响的试验分析 | 第25-37页 |
3.1 传动系异响主观评价 | 第25-26页 |
3.2 传动系异响的客观测量 | 第26-36页 |
3.2.1 传动轴异响试验设计 | 第26-29页 |
3.2.2 传动轴异响数据分析 | 第29-36页 |
3.3 试验分析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某载货汽车动力传动系多体动力学分析 | 第37-63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多体动力学刚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54页 |
4.2.1 发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37-44页 |
4.2.2 离合器及变速箱模型的建立 | 第44-48页 |
4.2.3 传动轴模型的建立 | 第48-50页 |
4.2.4 驱动桥模型的建立 | 第50-52页 |
4.2.5 车轮模型的建立 | 第52-54页 |
4.3 刚-柔结合的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4.4 基于刚-柔结合模型的扭转模态计算 | 第55-61页 |
4.5 多体动力学分析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动力传动系异响原因分析及解决 | 第63-81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异响原因分析 | 第63-67页 |
5.2.1 试验和仿真数据分析 | 第63页 |
5.2.2 敲击位置的确认 | 第63-65页 |
5.2.3 传动轴特性分析 | 第65-66页 |
5.2.4 异响原因分析 | 第66-67页 |
5.3 传动系扭振仿真优化 | 第67-73页 |
5.3.1 离合器迟滞阻尼优化 | 第69-71页 |
5.3.2 离合器刚度及迟滞阻尼优化 | 第71-73页 |
5.4 基于试验的传动轴特性优化 | 第73-78页 |
5.5 改进方案效果验证 | 第78-80页 |
5.6 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介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