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发展动态 | 第11-16页 |
1.2.1 既有地铁车站扩建工程的国内外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基坑变形预测的国内外现状 | 第12-14页 |
1.2.3 城市浅埋暗挖法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 第14-16页 |
1.2.4 研究现状评价 | 第16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既有地铁车站暗挖扩建工程背景 | 第18-39页 |
2.1 深圳地铁1号线老街站暗挖扩建工程概况 | 第18-27页 |
2.1.1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页 |
2.1.2 水文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1.3 岩土分层及其特征 | 第21-25页 |
2.1.4 暗挖扩建工程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概况 | 第25-27页 |
2.2 既有地铁车站暗挖扩建工程特点 | 第27-28页 |
2.3 既有地铁车站暗挖扩建工程施工方法及步骤 | 第28-37页 |
2.3.1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方法及步骤 | 第28-31页 |
2.3.2 基坑围护结构及桩基托换施工方法及步骤 | 第31-35页 |
2.3.3 基坑开挖及扩建车站主体施工方法及步骤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节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既有地铁车站暗挖扩建对地层响应机理研究 | 第39-56页 |
3.1 车站基坑施工对地层变形影响 | 第39-45页 |
3.1.1 基坑及周边建筑物变形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3.1.2 基坑变形机理 | 第43-45页 |
3.2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方法及地层变形规律 | 第45-56页 |
3.2.1 施工原则及适用范围 | 第46-48页 |
3.2.2 浅埋暗挖法隧道主要施工方法 | 第48-52页 |
3.2.3 浅埋暗挖法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规律 | 第52-56页 |
第四章 既有地铁车站暗挖扩建工程施工效应分析 | 第56-92页 |
4.1 FLAC~(3D)软件简介及其流固耦合作用分析 | 第56-59页 |
4.1.1 FLAC~(3D)有限差分数值软件基本原理 | 第56-57页 |
4.1.2 FLAC~(3D)有限差分数值软件流固耦合计算原理 | 第57-59页 |
4.2 暗挖扩建工程数值分析模型及其参数选取 | 第59-66页 |
4.2.1 基于工程影响性的数值模型范围选取 | 第59-60页 |
4.2.2 暗挖扩建工程的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 第60-64页 |
4.2.3 暗挖扩建工程数值分析模型参数选取 | 第64-66页 |
4.3 施工工序及步骤的数值模拟方法 | 第66-68页 |
4.3.1 浅埋暗挖隧道施工数值模拟方法 | 第66-67页 |
4.3.2 基坑围护结构及桩基托换施工数值模拟方法 | 第67-68页 |
4.3.3 基坑开挖及扩建车站主体施工数值模拟方法 | 第68页 |
4.4 既有车站暗挖扩建工程施工影响分析 | 第68-90页 |
4.4.1 暗挖扩建工程对既有车站的影响 | 第68-79页 |
4.4.2 暗挖扩建工程对既有房屋及地层的影响 | 第79-82页 |
4.4.3 桩基托换及基坑开挖对浅埋暗挖隧道支护结构的影响 | 第82-87页 |
4.4.4 基坑开挖对扩建车站围护结构的影响 | 第87-90页 |
4.5 本章小节 | 第90-92页 |
第五章 既有车站暗挖扩建工程监测结果分析 | 第92-105页 |
5.1 监控量测设计 | 第92-95页 |
5.1.1 监控量测目的 | 第92-93页 |
5.1.2 监控量测原则 | 第93-94页 |
5.1.3 监控量测项目 | 第94-95页 |
5.1.4 监测量测项目的变形控制值 | 第95页 |
5.2 现场监测结果分析 | 第95-100页 |
5.2.1 地表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95-97页 |
5.2.2 上部建筑物基础桩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 第97-98页 |
5.2.3 隧道拱顶沉降及周边收敛监测结果分析 | 第98-100页 |
5.3 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0-103页 |
5.3.1 被托换桩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0-101页 |
5.3.2 隧道变形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101-103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2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