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言 | 第8-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TBM简介 | 第8-9页 |
1.1.2 隧道掘进中地质预测 | 第9页 |
1.2 岩性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基于连续马尔科夫过程的预测模型 | 第10页 |
1.2.2 观测点处数据的误差消除 | 第10-11页 |
1.2.3 基于马尔科夫预测模型的工程应用 | 第11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4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13-16页 |
1.5 论文结构设计 | 第16-17页 |
第2章 山西省中部引黄工程TBM2标TBM及地质概况 | 第17-27页 |
2.1 自然地理及交通概况 | 第17-18页 |
2.2 TBM概况 | 第18-19页 |
2.3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9-27页 |
2.3.1 围岩分类标准 | 第19页 |
2.3.2 设计阶段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1页 |
2.3.3 围岩特征及抗压强度测试结果 | 第21-23页 |
2.3.4 围岩条件对TBM掘进的影响 | 第23-27页 |
第3章 连续马尔科夫岩性预测模型及相关公式推导 | 第27-53页 |
3.1 马尔科夫过程简介 | 第27-30页 |
3.1.1 离散的马尔科夫过程 | 第27页 |
3.1.2 连续的马尔科夫过程 | 第27-30页 |
3.2 马尔科夫岩性预测模型相关公式推导 | 第30-39页 |
3.2.1 马尔科夫岩性预测模型框架简介 | 第31页 |
3.2.2 模型输入数据及相关求解算法 | 第31-36页 |
3.2.3 观测点数据采集 | 第36-37页 |
3.2.4 利用观测点数据对隧洞岩性区间转移概率进行修正 | 第37-38页 |
3.2.5 利用观测点数据对隧洞岩性区间转移概率进行修正 | 第38-39页 |
3.3 抽样点观测值误差消除 | 第39-42页 |
3.3.1 贝叶斯理论观测值修正模型 | 第40-42页 |
3.4 山西引黄工程TBM2标岩性预测 | 第42-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第4章 基于信息熵的观测点位置和数量优化 | 第53-70页 |
4.1 基于信息熵对观测点位置的优化 | 第54-61页 |
4.1.1 具体优化方案 | 第54-55页 |
4.1.2 基于信息熵位置优化的山西引黄工程TBM2标岩性预测 | 第55-60页 |
4.1.3 隧洞剖分点数量对模型的影响 | 第60-61页 |
4.2 基于信息熵对观测点数量的优化 | 第61-69页 |
4.2.1 优化方案及计算实例 | 第61-64页 |
4.2.2 隧洞剖分点的数量对模型的影响 | 第64-69页 |
4.3 优化模型数学表达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6页 |
附录 | 第76-86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