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基于地域文脉的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0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来源第11页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 研究范围及角度第16页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第16-19页
        1.5.1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6-17页
        1.5.2 研究方法第17页
        1.5.3 研究框架第17-19页
    1.6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地域文脉与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基础理论研究第20-25页
    2.1 地域文脉下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概述第20-22页
        2.1.1 地域与文脉的概述第20页
        2.1.2 地域文脉景观的概述第20-21页
        2.1.3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界定第21-22页
    2.2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相关理论第22-25页
        2.2.1 环境行为学第22-23页
        2.2.2 景观生态学与文化景观第23页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第23-24页
        2.2.4 符号学理论第24-25页
第三章 地域文脉与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相关性第25-39页
    3.1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中地域文脉的表现方式第25-27页
        3.1.1 物质文化景观第25-26页
        3.1.2 非物质文化景观第26-27页
    3.2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中地域文脉的的系统分类第27-28页
        3.2.1 传统与现代的共生第27-28页
        3.2.2 场所功能与景观造型的融合第28页
    3.3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设计要素第28-33页
        3.3.1 植物景观要素的生态功能与文化功能第28-29页
        3.3.2 铺装要素的差异化第29-31页
        3.3.3 水体景观要素的感染力第31-32页
        3.3.4 公共设施的不可缺少性第32-33页
    3.4 地域文脉与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关系第33-35页
        3.4.1 地域文脉的城市价值第33页
        3.4.2 地域文脉对景观生态学的影响第33-34页
        3.4.3 地域文脉与景观文脉的关系第34-35页
    3.5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特殊性与差异化第35-37页
        3.5.1 广场景观与铁路客运站的关系第35-36页
        3.5.2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的特殊性第36页
        3.5.3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与其他广场景观的差异化第36-37页
    3.6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中地域文脉表达所面临的问题第37-38页
        3.6.1 “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第37页
        3.6.2 景观设计的平面化与西方化第37-38页
        3.6.4 文化景观缺乏联系性城市精神有出入第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地域文脉影响下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设计案例研究第39-53页
    4.1 国内案例研究第39-48页
        4.1.1 浓郁的古城风格案例类比第39-43页
        4.1.2 武汉站——“千年鹤归”彰显地方特色第43-46页
        4.1.3 苏州站——徽派风格与园林意蕴的植入第46-48页
    4.2 国外案例研究第48-51页
        4.2.1 日本京都站第48-49页
        4.2.2 日本熊本站第49-51页
        4.2.3 中国与日本的对比与启示第51页
    4.3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发展趋势第51-52页
    4.4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五章 地域文脉在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设计中应用研究第53-77页
    5.1 环境行为学影响下的广场文脉景观第53-55页
        5.1.1 符合使用者的行为规律第53-54页
        5.1.2 立足行为,满足乘客的需求第54-55页
    5.2 坚持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设计原则第55-57页
        5.2.1 坚持生态设计第55-56页
        5.2.2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兼顾长远利益第56-57页
    5.3 地域文脉元素符号的提炼第57-61页
        5.3.1 文化景观的汇集与联想第57-58页
        5.3.2 元素符号提炼的过程第58-59页
        5.3.3 Sankara形象符号的提炼过程第59-61页
    5.4 地域文脉元素符号的自然融入第61-69页
        5.4.1 元素符号的符号化第61-64页
        5.4.2 “立新”不“破旧”的手段第64-66页
        5.4.3 文脉元素符号的浓缩、分裂与变形第66-67页
        5.4.4 文脉元素符号的应用方法第67-69页
    5.5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宏观层面上的文脉融入方法第69-71页
        5.5.1 融入城市生态系统景观总体格局第70页
        5.5.2 与区域内城市景观衔接第70-71页
        5.5.3 与城市的文脉景观衔接第71页
    5.6 铁路客运站广场景观微观层面上的文脉融入方法第71-76页
        5.6.1 弘扬城市文脉,彰显地方特色第71-72页
        5.6.2 绿化设计的文化功能表现手段第72-74页
        5.6.3 公共设施设计的文脉融入第74-75页
        5.6.4 水体景观的文脉融入第75-76页
    5.7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六章 实践应用—石家庄站广场景观设计研究第77-95页
    6.1 石家庄站的背景第77-79页
        6.1.1 石家庄市的城市背景第77页
        6.1.2 项目背景第77-79页
    6.2 石家庄站广场设计综述第79-80页
    6.3 石家庄站东广场景观设计第80-93页
        6.3.1 设计理念第80-81页
        6.3.2 石家庄站东广场平面布局分析第81-85页
        6.3.3 标识系统醒目性、易辩性、易读性设计第85-89页
        6.3.4 植物色彩搭配设计第89-90页
        6.3.5 灯光的点、线、面第90-92页
        6.3.6 铺装中地域文化的表现第92-93页
    6.4 本章小结第93-95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95-96页
    7.1 研究结论第95页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第95-96页
参考文献第96-99页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第99-100页
致谢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马尔科夫岩性预测及基于信息熵的观测点位置和数量优化
下一篇:轴压重复荷载作用下箍筋约束混凝土T形柱的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