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 1 前言 | 第10页 |
| 2 葡萄病害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13页 |
| ·葡萄黑痘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0-11页 |
| ·葡萄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11-12页 |
| ·植物病原物的发生及影响因素 | 第12-13页 |
| ·病原物的致病性和致病力 | 第12-13页 |
| ·植物的感病性和抗病性 | 第13页 |
| ·环境条件的影响 | 第13页 |
| 3 葡萄的抗病性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葡萄属野生种的抗病性调查与鉴定 | 第13-14页 |
| ·葡萄属栽培品种的抗病性调查与鉴定 | 第14-15页 |
| ·葡萄属植物抗病性的稳定性 | 第15-17页 |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葡萄黑痘病菌和霜霉病菌的分离、鉴定与保存 | 第18-22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8-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0页 |
| ·分离试验中使用的培养基和配置方法 | 第19页 |
| ·黑痘病病原菌的分离方法 | 第19页 |
| ·霜霉病病菌液的配制试验 | 第19-20页 |
| ·病原菌的纯化、保存和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0页 |
| ·病原菌的纯化 | 第20页 |
| ·病原菌的保存 | 第20页 |
| ·病原菌的再分离 | 第2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 3 讨论 | 第21页 |
| 4 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不同葡萄种类对葡萄黑痘病和霜霉病的抗性鉴定 | 第22-31页 |
| 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2 试验方法 | 第22-26页 |
| ·接种菌液的制备 | 第22-23页 |
| ·真菌孢子的计数 | 第22-23页 |
| ·离体接种方法 | 第23页 |
| ·葡萄黑痘病离体接种方法 | 第23页 |
| ·葡萄霜霉病离体接种方法 | 第23页 |
| ·活体接种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黑痘病田间接种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 ·霜霉病田间接种试验方法 | 第24页 |
| ·葡萄抗病性分级标准 | 第24-26页 |
| ·葡萄病害的抗性分级和计算方法 | 第25页 |
| ·葡萄叶片的病情指数调查及分级方法 | 第25-26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26-28页 |
| ·葡萄黑痘病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26-27页 |
| ·葡萄霜霉病离体接种试验结果 | 第27-28页 |
| ·不同种类田间接种发病情况 | 第28-29页 |
| ·不同种类对黑痘病的抗性差异 | 第28页 |
| ·不同种类对霜霉病的抗性差异 | 第28-29页 |
| 4 讨论与小结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葡萄抗病性与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 | 第31-4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页 |
|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页 |
| 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1-34页 |
| ·测定指标 | 第31-32页 |
| ·测定方法 | 第32-34页 |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560nm) | 第32页 |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3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 ·葡萄抗霜霉病的几个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4-36页 |
| ·葡萄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第34页 |
| ·葡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4-35页 |
| ·葡萄叶片中SOD活性的变化 | 第35-36页 |
| ·葡萄抗黑痘病的几个生化指标的变化 | 第36-38页 |
| ·葡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 第36页 |
| ·葡萄叶片中S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36-37页 |
| ·葡萄叶片中POD酶活性的变化 | 第37-38页 |
| 4 讨论 | 第38-39页 |
| 5 结论 | 第39-41页 |
| 总结与展望 | 第41-43页 |
| 1 总结 | 第41页 |
| 2 展望 | 第41-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缩略词表 | 第50-51页 |
| 图版说明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作者简历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