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药理学论文--中药药性学论文

川牛膝的性味研究

缩略语表第10-11页
摘要第11-16页
Abstract第16-23页
前言第24-2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26-57页
    1.1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第26-30页
        1.1.1 中药性味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第26-30页
            1.1.1.1 五味的发展与演变第26-28页
            1.1.1.2 四气的形成与发展第28-29页
            1.1.1.3 四气与五味的关系第29-30页
    1.2 中药性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30-40页
        1.2.1 五味理论的研究现状第30-31页
            1.2.1.1 五味的物质基础研究第30页
            1.2.1.2 五味的药理作用研究第30-31页
        1.2.2 四气理论的研究现状第31-35页
            1.2.2.1 四气的物质基础研究第31-32页
            1.2.2.2 四气的药理作用研究第32-35页
        1.2.3 中药性味相关学术理论研究第35-37页
        1.2.4 中药性味理论假说第37-39页
        1.2.5 中药性(气)味科学内涵的新假说第39-40页
    1.3 川牛膝的研究概况第40-57页
        1.3.1 川牛膝药用品种的考证第40-41页
        1.3.2 川牛膝化学成分的研究第41-51页
            1.3.2.1 甾酮类化合物第41-43页
            1.3.2.2 皂苷类化合物第43-45页
            1.3.2.3 其他类化合物第45-51页
        1.3.3 川牛膝药理作用研究第51-57页
            1.3.3.1 降压作用第51-52页
            1.3.3.2 抗病毒作用第52页
            1.3.3.3 抗肿瘤作用第52-53页
            1.3.3.4 抑菌作用第53页
            1.3.3.5 抗氧化作用第53-54页
            1.3.3.6 免疫调节作用第54-55页
            1.3.3.7 对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第55页
            1.3.3.8 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第55页
            1.3.3.9 抗生育作用第55-56页
            1.3.3.10 改善微循环作用第56页
            1.3.3.11 雌激素样作用第56页
            1.3.3.12 其他作用第56-57页
第2章 川牛膝的性味考证第57-66页
    2.1 川牛膝“味”的本草考证第57-59页
        2.1.1 味“苦”的考证第57-58页
        2.1.2 味“酸”的考证第58页
        2.1.3 味“甘”的考证第58-59页
        2.1.4 味“辛”的考证第59页
    2.2 川牛膝“性”的本草考证第59-64页
    2.3 小结第64-66页
第3章 川牛膝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研究第66-93页
    3.1 仪器与试药第66页
        3.1.1 药材第66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66页
    3.2 实验方法第66-73页
        3.2.1 川牛膝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第66-68页
            3.2.1.1 川牛膝多糖组分的拆分方法第67-68页
            3.2.1.2 川牛膝20%洗脱组分的拆分方法第68页
            3.2.1.3 川牛膝甾酮组分的拆分方法第68页
            3.2.1.4 川牛膝脂肪酸酯组分的拆分方法第68页
        3.2.2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第68-72页
            3.2.2.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68-69页
            3.2.2.2 脂肪酸酯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69页
            3.2.2.3 多糖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69-70页
            3.2.2.4 20%醇洗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70-71页
            3.2.2.5 甾酮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71-72页
        3.2.3 川牛膝各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第72-73页
            3.2.3.1 HPLC法分析川牛膝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第72页
            3.2.3.2 UPLC-MS法分析川牛膝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第72-73页
            3.2.3.4 PCA分析及OPLS-DA分析川牛膝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的互不交叉性第73页
    3.3 实验结果第73-90页
        3.3.1 川牛膝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第73-74页
        3.3.2 川牛膝性味物质基础的化学特征研究第74-83页
            3.3.2.1 脂肪酸酯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第74-75页
            3.3.2.2 多糖组分的化学特征研究第75页
            3.3.2.3 20%醇洗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75-79页
            3.3.2.4 甾酮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79-83页
        3.3.3 川牛膝性味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研究第83-90页
            3.3.3.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83-84页
            3.3.3.2 HPLC法分析川牛膝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第84-85页
            3.3.3.3 UPLC-MS法分析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化学成分互不交叉性第85-86页
            3.3.3.4 川牛膝各化学拆分组分的PCA分析及OPLS-DA分析第86-90页
    3.4 小结第90-93页
        3.4.1 川牛膝品种和产地的确定第90-91页
        3.4.2 川牛膝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的建立第91页
        3.4.3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化学特征的一般研究第91-93页
第4章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研究第93-12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93-101页
        4.1.1 动物第93页
        4.1.2 仪器第93页
        4.1.3 试剂与药物第93-94页
        4.1.4 实验方法第94-101页
            4.1.4.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第94-95页
            4.1.4.2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第95-96页
            4.1.4.3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第96页
            4.1.4.4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第96-97页
            4.1.4.5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第97-98页
            4.1.4.6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降血脂作用第98页
            4.1.4.7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第98-99页
            4.1.4.8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雌激素样作用第99-100页
            4.1.4.9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骨质疏松作用第100-101页
    4.2 结果第101-120页
        4.2.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第101-103页
            4.2.1.1 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第101-102页
            4.2.1.2 对大鼠足肿胀的影响第102-103页
        4.2.2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第103-104页
            4.2.2.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反应的影响第103-104页
            4.2.2.2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对对热痛刺激引起的小鼠疼痛反应的影响第104页
        4.2.3 川牛膝性味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研究第104-106页
        4.2.4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第106-108页
            4.2.4.1 对正常小鼠单核细胞吞噬作用及免疫器官的影响(碳粒廓清法)第106-107页
            4.2.4.2 对正常小鼠溶血素抗体生成的影响(比色法)第107-108页
        4.2.5 川牛膝性味拆分组分对干酵母致热大鼠体温的影响研究第108-109页
        4.2.6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降血脂作用第109-113页
        4.2.7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第113-116页
        4.2.8 川牛膝性味拆分组分的雌激素样作用第116-118页
        4.2.9 川牛膝性味拆分组分的抗骨质疏松作用第118-120页
    4.3 小结第120-128页
        4.3.1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炎作用第120-121页
        4.3.2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第121页
        4.3.3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利尿作用第121-122页
        4.3.4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免疫调节作用第122-123页
        4.3.5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解热作用第123-124页
        4.3.6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降血脂作用第124-125页
        4.3.7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抗风湿作用第125-126页
        4.3.8 川牛膝化学拆分组分的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骨质疏松作用第126-128页
第5章 川牛膝各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归属研究第128-137页
    5.1 从传统中医药学角度对川牛膝性味进行归属第128-133页
        5.1.1 川牛膝的利尿作用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第129-130页
        5.1.2 川牛膝的免疫增强作用是其甘味的功能体现第130页
        5.1.3 川牛膝的解热作用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第130-131页
        5.1.4 川牛膝的抗炎、镇痛作用是其甘味的功能体现第131页
        5.1.5 川牛膝的降血脂作用是其苦味的功能体现第131-132页
        5.1.6 川牛膝的抗风湿作用是其苦味和甘味的共同功能体现第132页
        5.1.7 川牛膝的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骨质疏松作用是其苦甘味的共同功能体现第132-133页
    5.2 从现代科学角度基于药理实验结果对川牛膝性味组分的药味归属研究第133-135页
    5.3 小结第135-137页
        5.3.1 多糖组分、脂肪酸酯组分是甘味的物质基础第135-136页
        5.3.2 甾酮组分、20%醇洗组分是苦味的物质基础第136-137页
第6章 川牛膝甘味拆分组分多糖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第137-151页
    6.1 材料第137页
        6.1.1 实验材料第137页
        6.1.2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137页
    6.2 方法第137-144页
        6.2.1 川牛膝多糖总糖含量的测定(苯酚-硫酸法)第137-138页
        6.2.2 川牛膝多糖中糖醛酸含量的测定第138-139页
        6.2.3 川牛膝多糖中蛋白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第139页
        6.2.4 川牛膝多糖IR光谱的测定第139-140页
        6.2.5 川牛膝多糖组分的提取分离第140-143页
        6.2.6 川牛膝多糖纯度鉴定第143页
        6.2.7 川牛膝多糖分子量测定第143-144页
        6.2.8 UV光谱的测定第144页
        6.2.9 川牛膝多糖脾细胞增殖活性研究第144页
    6.3 实验结果第144-150页
        6.3.1 川牛膝多糖的提取第144页
        6.3.2 多糖脱蛋白方法的确定第144-145页
        6.3.3 川牛膝多糖总糖含量测定结果第145页
        6.3.4 川牛膝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结果第145-146页
        6.3.5 川牛膝多糖中蛋白含量测定结果第146页
        6.3.6 川牛膝多糖IR光谱的测定结果第146-147页
        6.3.7 川牛膝多糖的分离纯化第147页
        6.3.8 川牛膝多糖的纯度鉴定第147页
        6.3.9 川牛膝多糖分子量测定第147-148页
        6.3.10 川牛膝UV光谱的测定第148-149页
        6.3.11 川牛膝总多糖及均一多糖对小鼠脾细胞增殖活性的测定第149-150页
    6.4 小结第150-151页
第7章 川牛膝苦味组分的化学研究第151-162页
    7.1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151页
        7.1.1 实验仪器第151页
        7.1.2 实验试剂第151页
    7.2 实验方法第151-152页
        7.2.1 川牛膝20%醇洗组分的提取分离第151-152页
        7.2.2 川牛膝甾酮组分的提取分离第152页
    7.3 川牛膝20%醇洗组分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第152-155页
        7.3.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第152-153页
        7.3.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第153-154页
        7.3.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第154-155页
    7.4 川牛膝甾酮组分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第155-161页
        7.4.1 化合物4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5-156页
        7.4.2 化合物5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6页
        7.4.3 化合物6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6-157页
        7.4.4 化合物7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7-158页
        7.4.5 化合物8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8-159页
        7.4.6 化合物9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9页
        7.4.7 化合物10化学结构的鉴定第159-161页
    7.5 小结第161-162页
第8章 川牛膝药性的评价研究第162-189页
    8.1 实验材料第162-163页
        8.1.1 动物第162页
        8.1.2 仪器第162页
        8.1.3 试剂与药物第162-163页
    8.2 实验方法第163-165页
        8.2.1 寒证模型方法的建立第163-164页
        8.2.2 热证模型方法的建立第164页
        8.2.3 对神经系统影响的指标选择第164页
        8.2.4 对物质代谢影响的指标选择第164页
        8.2.5 对能量代谢影响的指标选择第164页
        8.2.6 对内分泌系统影响的指标选择第164-165页
    8.3 实验结果第165-184页
        8.3.1 川牛膝性味组分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第165-170页
            8.3.1.1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17-羟皮质类固醇的影响第165-166页
            8.3.1.2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胆碱酯酶的影响第166-167页
            8.3.1.3 对寒、热证大鼠脑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第167-168页
            8.3.1.4 对寒、热证大鼠脑组织中5-羟色胺的影响第168-169页
            8.3.1.5 对寒、热证大鼠脑组织中多巴胺的影响第169-170页
        8.3.2 川牛膝性味组分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第170-176页
            8.3.2.1 对寒、热证大鼠肝脏中肝糖原含量的影响第170-171页
            8.3.2.2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丙酮酸含量的影响第171-172页
            8.3.2.3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乳酸含量的影响第172-173页
            8.3.2.4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丙酮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第173-174页
            8.3.2.5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琥珀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第174-175页
            8.3.2.6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中乳酸脱氢酶含量的影响第175-176页
        8.3.3 川牛膝性味组分对能量代谢的影响第176-180页
            8.3.3.1 对寒、热证大鼠肝脏中Na~+-K~+-ATP酶的影响第176-177页
            8.3.3.2 对寒证大鼠血浆中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及其比值的影响第177-179页
            8.3.3.3 对热证大鼠血浆中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及其比值的影响第179-180页
        8.3.4 川牛膝性味组分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第180-184页
            8.3.4.1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三碘甲腺原氨酸的影响第180-181页
            8.3.4.2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总甲状腺激素的影响第181-182页
            8.3.4.3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促甲状腺激素的影响第182-183页
            8.3.4.4 对寒、热证大鼠血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影响第183-184页
    8.4 小结第184-189页
结论第189-191页
展望第191-192页
致谢第192-193页
参考文献第193-203页
个人简历第203页

论文共2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乡关系演进下的中国城乡关联-共生发展研究
下一篇:基于空间决策模型的鹰潭市“三生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