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前言 | 第9-18页 |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1.研究背景 | 第9页 |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 | 第10-15页 | 
| 1.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3.研究现状述评 | 第15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8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3.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 一、基本概念概述 | 第18-24页 | 
| (一)自然观与生态观的内涵 | 第18-21页 | 
| 1.自然观的内涵 | 第18-19页 | 
| 2.生态观的内涵 | 第19-21页 | 
| (二)自然观发展的当代形态 | 第21-24页 | 
| 1.系统自然观 | 第21页 | 
| 2.人工自然观 | 第21-22页 | 
| 3.生态自然观 | 第22-24页 | 
| 二、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产生的背景 | 第24-31页 | 
| (一)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24-25页 | 
|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破生态系统的平衡 | 第24-25页 | 
| 2.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导致社会矛盾的凸显 | 第25页 | 
| (二)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形成的自然科学基础 | 第25-27页 | 
| 1.物理学的奠基 | 第26页 | 
| 2.化学的新进展 | 第26-27页 | 
| 3.生物学的发展 | 第27页 | 
| (三)恩格斯生态自然观产生的理论渊源 | 第27-31页 | 
| 1.康德“星云假说”的影响 | 第28页 | 
| 2.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继承 | 第28-29页 | 
| 3.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批判 | 第29-31页 | 
| 三、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及特征 | 第31-48页 | 
| (一)自然演进论 | 第31-34页 | 
| 1.天体观和生命观 | 第31-32页 | 
| 2.物质观和意识观 | 第32-33页 | 
| 3.运动观和时空观 | 第33页 | 
| 4.人类起源进化观 | 第33-34页 | 
| (二)人与自然关系论 | 第34-39页 | 
| 1.原初状态:“人是自然的产物” | 第35-36页 | 
| 2.过渡阶段:人可“支配自然界” | 第36-37页 | 
| 3.终极目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第37-39页 | 
| (三)自然报复论 | 第39-44页 | 
| 1.“自然报复”的机理研究 | 第39-41页 | 
| 2.“自然报复”的表现 | 第41-43页 | 
| 3.“自然报复”的消除 | 第43-44页 | 
| (四)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特征 | 第44-48页 | 
| 1.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立场的唯物性 | 第45页 | 
| 2.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方法的辩证性 | 第45页 | 
| 3.恩格斯生态自然观内容的科学性 | 第45-46页 | 
| 4.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实践性 | 第46页 | 
| 5.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方向的前瞻性 | 第46-48页 | 
| 四、恩格斯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 第48-55页 | 
| (一)合理的社会制度是消除自然报复的根本所在 | 第48-50页 | 
| 1.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态文明存在不可兼容性 | 第48-49页 | 
| 2.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亲生态性” | 第49页 | 
|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 第49-50页 | 
| (二)人与自然关系论引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 | 第50-52页 | 
| 1.树立“生态就是资源和生产力”的价值理念 | 第50-51页 | 
| 2.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 第51-52页 | 
| (三)恩格斯生态自然观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四个一”思想的理论先导 | 第52-55页 | 
| 1.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其中一位 | 第52页 | 
|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基本方略的其中一条 | 第52-53页 | 
| 3.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其中一大发展理念 | 第53-54页 | 
| 4.污染防治是三大攻坚战的其中一大攻坚战 | 第54-55页 | 
| 结语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