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制造工艺论文

汽车发动机缸孔珩磨质量研究

中文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1章 绪论第13-23页
    1.1 课题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发动机缸体珩磨技术研究第14-22页
        1.2.1 平台珩磨第14页
        1.2.2 刷珩第14-15页
        1.2.3 配珩第15页
        1.2.4 珩磨材料第15-16页
        1.2.5 带压力传感器的机电涨刀系统EMZ/F第16-18页
        1.2.6 AIR SIZING涨刀形式第18-20页
        1.2.7 EXPANSION COUNT涨刀形式第20-22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2章 通用GEN3 1.6增压发动机及缸体简介第23-31页
    2.1 ECOTEC LLU 1.6T技术规范第23页
    2.2 发动机缸体第23-28页
        2.2.1 轮廓支承长度率曲线第26-27页
        2.2.2 简约峰高第27页
        2.2.3 核心粗糙度深度第27页
        2.2.4 珩磨质量的要求第27-28页
    2.3 本章小结第28-31页
第3章 缸孔加工精度研究第31-41页
    3.1 加工工序分析第31-34页
    3.2 加工过程中精度控制第34-35页
    3.3 缸体珩磨过程中变形量控制第35-40页
    3.4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4章 工艺参数优化设计与过程能力分析第41-51页
    4.1 正交试验设计第41-43页
    4.2 过程能力分析第43-50页
    4.3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5章 台架试验与数据分析第51-59页
    5.1 通用发动机对台架试验的要求第51-52页
        5.1.1 发动机各个认证试验阶段第51页
        5.1.2 各阶段的认证试验第51页
        5.1.3 各耐久认证试验主要认证发动机零部件第51页
        5.1.4 各认证试验阶段所需试验样品第51-52页
    5.2 GED(GMW3396TP)试验简介第52-53页
        5.2.1 试验目的第52页
        5.2.2 试验条件第52-53页
    5.3 试验数据分析第53-58页
    5.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6章 针对拉缸问题的原因分析和改进第59-67页
    6.1 相同缸体不同制造基地之间对比第59-60页
    6.2 工艺与产品对比第60-63页
    6.3 原因分析第63-64页
        6.3.1 珩磨压力第63页
        6.3.2 油石第63-64页
    6.4 本章小结第64-67页
第7章 结论第67-69页
    7.1 全文总结第67-68页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致谢第73-7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SVPWM算法的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系统研究
下一篇:轻中型商用车冷却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