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3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3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3.1 历史研究法 | 第11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1页 |
1.3.3 案例研究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适用争议 | 第12-16页 |
2.1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在婚姻纠纷实务运用中的争议 | 第12-13页 |
2.1.1 通谋虚伪婚姻行为无效说 | 第12-13页 |
2.1.2 通谋虚伪婚姻行为有效说 | 第13页 |
2.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对善意第三人的效力待定 | 第13-15页 |
2.2.1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于善意第三人绝对无效 | 第14页 |
2.2.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于善意第三人相对无效 | 第14-15页 |
2.3 司法实践中受害人面临举证难 | 第15-16页 |
2.3.1 受害人形成证据链条难 | 第15页 |
2.3.2 司法实务中证明尺度不确定 | 第15-16页 |
第三章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16-24页 |
3.1 通谋虚伪表示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 第16-19页 |
3.1.1 通谋虚伪表示的概念 | 第16-17页 |
3.1.2 通谋虚伪表示与类似行为的辨析 | 第17-19页 |
3.2 我国民法中通谋虚伪表示行为历史渊源 | 第19-20页 |
3.2.1 我国民法对意思表示的类似规定 | 第19页 |
3.2.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突出优点 | 第19-20页 |
3.3 我国民法中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法理分析 | 第20-22页 |
3.3.1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更能实现法的秩序价值 | 第20-21页 |
3.3.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更能体现法的自由价值 | 第21页 |
3.3.3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有利于实现法的正义价值 | 第21-22页 |
3.4 我国民法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法经济学分析 | 第22-24页 |
3.4.1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22-23页 |
3.4.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23页 |
3.4.3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制度变迁理论分析 | 第23-24页 |
第四章 民法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24-31页 |
4.1 通谋虚伪婚姻行为的效力 | 第24-26页 |
4.1.1 虚假结婚行为的效力不统一 | 第24-25页 |
4.1.2 虚假离婚行为的效力不确定 | 第25-26页 |
4.2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于善意第三人的效力 | 第26-28页 |
4.2.1 虚假房屋买卖侵害善意第三人利益 | 第26-27页 |
4.2.2 虚假委托于善意第三人效力模糊 | 第27-28页 |
4.3 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下的司法救济 | 第28-31页 |
4.3.1 虚假离婚逃避债务举证难 | 第29页 |
4.3.2 通谋虚伪行为认证不统一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我国民法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完善 | 第31-35页 |
5.1 明确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不适用于虚伪婚姻行为 | 第31-32页 |
5.1.1 建议立法规定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不能适用于虚假婚姻行为 | 第31页 |
5.1.2 司法实务中对于虚假婚姻行为宜采取区分原则 | 第31-32页 |
5.2 通谋虚伪行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第32-33页 |
5.2.1 建议立法规定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第32页 |
5.2.2 建议司法统一通谋虚伪表示行为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第32-33页 |
5.3 司法实务中明确举证责任,建议对受害人适用举证责任倒置 | 第33-35页 |
5.3.1 建议司法统一通谋虚伪行为的证明尺度 | 第33页 |
5.3.2 建议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 第33-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