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知识产权论文--商标法论文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限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0-11页
        1.2.1 研究目的第10页
        1.2.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1-15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3-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2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概述第16-23页
    2.1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内涵第16-18页
        2.1.1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概念第16-17页
        2.1.2 反混淆保护与反淡化保护的区别第17-18页
    2.2 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界定第18-19页
    2.3 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法理分析第19-22页
        2.3.1 从权利滥用与权利限制角度分析第19-20页
        2.3.2 从利益平衡角度分析第20页
        2.3.3 从商标法的立法宗旨角度分析第20-21页
        2.3.4 从法律移植角度分析第21-22页
    2.4 本章小结第22-23页
3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9页
    3.1 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现状第23-25页
        3.1.1 反淡化保护适用条件上的限制第23页
        3.1.2 驰名商标认定原则上的限制第23-24页
        3.1.3 证明驰名商标事实的因素的限制第24页
        3.1.4 反淡化保护的例外情形第24-25页
        3.1.5 驰名商标认定撤销机制的限制第25页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5-28页
        3.2.1 驰名商标的认定主体和认定标准过于宽泛第25-26页
        3.2.2 未合理限制驰名商标反淡化的适用对象第26-27页
        3.2.3 缺少不适用商标淡化的例外情形第27页
        3.2.4 未明确限制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标准第27-28页
    3.3 本章小结第28-29页
4 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立法及启示第29-37页
    4.1 国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立法第29-32页
        4.1.1 德国第29-30页
        4.1.2 美国第30-31页
        4.1.3 欧盟第31-32页
    4.2 国外关于反淡化限制法律规定对我国的启示第32-36页
        4.2.1在立法中明确概念第32-33页
        4.2.2 驰名商标反淡化法律体系完善第33-34页
        4.2.3 实践中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标准明确第34-35页
        4.2.4 注重个人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平衡第35-36页
    4.3 本章小结第36-37页
5 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限制的建议第37-47页
    5.1 严格限制反淡化保护中驰名商标的认定第37-39页
        5.1.1 限定驰名商标认定主体第37-38页
        5.1.2 统一细化驰名商标认定标准第38-39页
    5.2 限定反淡化的适用对象第39-40页
        5.2.1 须是已经注册的驰名商标第39页
        5.2.2 须是具备显著性的驰名商标第39-40页
    5.3 不视为驰名商标淡化的例外情形第40-44页
        5.3.1 反弱化保护的例外第40-42页
        5.3.2 反丑化保护的例外第42-44页
        5.3.3 反退化保护的例外第44页
    5.4 明确限制驰名商标反淡化的标准第44-46页
        5.4.1 完善驰名商标淡化的认定标准第44-45页
        5.4.2 明确驰名商标反淡化的适用标准第45-46页
    5.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0-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未来债权保理法律问题研究--以卡得万利案为例
下一篇:我国民法中通谋虚伪表示行为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