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1 牛支原体病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病原学 | 第12页 |
1.1.2 牛支原体致病机制 | 第12-14页 |
1.1.3 牛支原体毒力因子 | 第14-15页 |
1.1.4 牛支原体病诊断 | 第15-16页 |
1.2 支原体分泌蛋白及分泌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2.1 支原体分泌蛋白及分泌蛋白质组 | 第16-18页 |
1.2.2 支原体分泌蛋白的分泌方式 | 第18-19页 |
1.2.3 支原体分泌蛋白的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1-23页 |
第2章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分泌蛋白的分离鉴定及功能研究 | 第23-61页 |
2.1 前言 | 第23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23-28页 |
2.2.1 菌株、细胞 | 第23-24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2.3 主要试剂与试剂盒 | 第24页 |
2.2.4 主要溶液及配制方法 | 第24-27页 |
2.2.5 实验动物 | 第27-28页 |
2.2.6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28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8-40页 |
2.3.1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的培养及无血清培养条件的摸索 | 第28-29页 |
2.3.2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29-30页 |
2.3.3 双向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及质谱鉴定 | 第30-32页 |
2.3.4 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Label-free)分离鉴定强弱菌株差异分泌蛋白 | 第32-34页 |
2.3.5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分泌蛋白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 第34-38页 |
2.3.6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及突变株诱导牛巨噬细胞BoMac炎性反应 | 第38-40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0-58页 |
2.4.1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的鉴定 | 第40页 |
2.4.2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提取方法的建立 | 第40-41页 |
2.4.3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样品的含量测定 | 第41-42页 |
2.4.4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的分离鉴定 | 第42-47页 |
2.4.5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分泌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7-51页 |
2.4.6 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分泌蛋白的验证 | 第51-56页 |
2.4.7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及突变株感染牛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 | 第56-58页 |
2.5 讨论 | 第58-61页 |
2.5.1 关于牛支原体强弱菌株分泌蛋白提取条件 | 第58-59页 |
2.5.2 关于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Label-free)鉴定分泌蛋白方法 | 第59-60页 |
2.5.3 牛支原体分泌蛋白rMbovP339感染巨噬细胞的炎性反应 | 第60页 |
2.5.4 关于分离鉴定的牛支原体分泌蛋白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8页 |
附表1: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鉴定牛支原体强弱菌株的分泌蛋白 | 第62-73页 |
附表2: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鉴定牛支原体强毒株较弱毒株上调的分泌蛋白 | 第73-74页 |
附表3: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鉴定牛支原体强毒株较弱毒株下调的分泌蛋白 | 第74-75页 |
附表4: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鉴定只存在于牛支原体强毒株的分泌蛋白 | 第75-77页 |
附表5:非标记定量蛋白组学鉴定只存在于牛支原体弱毒株的分泌蛋白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