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雷达多维隔振平台仿真及实验研究
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5页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2 隔振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1 被动隔振 | 第17-18页 |
1.2.2 主动隔振 | 第18页 |
1.2.3 半主动隔振 | 第18-19页 |
1.3 多维隔振机构研究现状 | 第19-21页 |
1.3.1 并联机构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3.2 并联机构在多维隔振平台中应用 | 第20-21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多维机载雷达隔振平台设计 | 第23-33页 |
2.1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设计依据 | 第23-26页 |
2.1.1 机载雷达与机舱侧壁空间位置关系 | 第23-24页 |
2.1.2 机载雷达工作环境概况 | 第24-25页 |
2.1.3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隔振性能设计要求 | 第25-26页 |
2.2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设计 | 第26-28页 |
2.2.1 多维并联隔振平台设计原则 | 第26页 |
2.2.2 隔振平台冗余保护设计 | 第26-27页 |
2.2.3 隔振平台隔振器双向设计基础 | 第27-28页 |
2.3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自由度计算 | 第28-32页 |
2.3.1 螺旋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2.3.2 八杆机构的自由度分析 | 第29-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性能仿真分析 | 第33-45页 |
3.1 隔振平台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1.1 ADAMS软件简介 | 第33页 |
3.1.2 隔振平台ADAMS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3.2 隔振平台隔振器相关参数的选取 | 第34-36页 |
3.2.1 隔振器刚度阻尼的选取 | 第34-35页 |
3.2.2 隔振器设计行程的选取 | 第35-36页 |
3.3 隔振平台隔振性能仿真分析 | 第36-41页 |
3.4 隔振平台缓冲性能仿真分析 | 第41-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隔振平台实验样机设计制造 | 第45-57页 |
4.1 实验样机机械结构设计 | 第45-51页 |
4.1.1 动平台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4.1.2 双向隔振器设计 | 第46-48页 |
4.1.3 关节轴承结构选型 | 第48-49页 |
4.1.4 连接杆结构设计 | 第49-50页 |
4.1.5 楔块结构设计 | 第50-51页 |
4.2 振动实验台夹具设计 | 第51-55页 |
4.2.1 夹具材料及加工方法 | 第52页 |
4.2.2 夹具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4.2.3 夹具的模态分析 | 第54-55页 |
4.3 夹具与实验样机组装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机载雷达隔振平台性能实验 | 第57-79页 |
5.1 振动实验及控制 | 第57-59页 |
5.2 隔振器性能测试 | 第59-62页 |
5.2.1 隔振器静态性能测试 | 第59-60页 |
5.2.2 隔振器动态性能测试 | 第60-62页 |
5.3 多维隔振平台实验样机隔振性能研究 | 第62-70页 |
5.3.1 实验设备 | 第62-64页 |
5.3.2 实验项目 | 第64-66页 |
5.3.3 实验过程 | 第66-70页 |
5.4 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70-74页 |
5.4.1 扫频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5.4.2 冲击实验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第72-74页 |
5.5 大位移保护实验 | 第74-76页 |
5.6 实验结论 | 第76-78页 |
5.6.1 隔振平台扫频实验结论 | 第76-77页 |
5.6.2 隔振平台冲击实验结论 | 第77-78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