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临床医学论文--诊断学论文--实验室诊断论文--生物化学检验、临床检验论文

纳米粒子、介孔碳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神经递质分子定量检测中的应用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9页
    1.1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概述第11-15页
        1.1.1 前言第11页
        1.1.2 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定量检测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 化学修饰电极第15-19页
        1.2.1 化学修饰电极的制备方法第15-19页
    1.3 碳化钼简介第19-23页
        1.3.1 碳化钼的结构和性质第19-20页
        1.3.2 碳化钼的制备方法第20-21页
        1.3.3 碳化钼催化材料的应用第21-23页
    1.4 有序介孔碳材料简介第23-25页
        1.4.1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合成第23-24页
        1.4.2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应用第24-25页
    1.5 金纳米材料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第25-27页
        1.5.1 金纳米颗粒第26页
        1.5.2 金纳米颗粒在测定儿茶酚胺类物质上的应用第26-27页
    1.6 本文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碳化钼纳米颗粒-Nafion复合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在多巴胺定量检测中的应用第29-37页
    2.1 前言第29-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1页
        2.2.1 仪器与试剂第30页
        2.2.2 碳化钼的制备第30页
        2.2.3 碳化钼纳米颗粒水分散液的制备第30页
        2.2.4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30-31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1-36页
        2.3.1 多巴胺在MNP-Nafion/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第31-32页
        2.3.2 缓冲溶液种类和pH的优化第32-33页
        2.3.3 扫描速率的影响第33-34页
        2.3.4 MNP-Nafion/GCE修饰电极检测多巴胺第34页
        2.3.5 修饰电极的选择性和稳定性第34-35页
        2.3.6 实际样品检测第35-36页
    2.4 结论第36-37页
第三章 功能化氮掺杂有序介孔碳修饰玻碳电极同时测定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第37-45页
    3.1 前言第37-38页
    3.2 实验部分第38-39页
        3.2.1 仪器与试剂第38页
        3.2.2 功能化氮掺杂有序介孔碳的合成第38页
        3.2.3 修饰电极的制备第38-3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9-44页
        3.3.1 修饰电极对多巴胺与抗坏血酸的响应第39页
        3.3.2 pH值的选择第39-40页
        3.3.3 扫描速率与峰电流的关系第40页
        3.3.4 多巴胺与抗坏血酸的相互影响第40-41页
        3.3.5 标准曲线第41-42页
        3.3.6 共存物质对测定的影响分析第42页
        3.3.7 实际样品检测第42-44页
    3.4 结论第44-45页
第四章 2-巯基乙磺酸自组装金纳米单层膜修饰电极测定肾上腺素第45-53页
    4.1 前言第45-46页
    4.2 实验部分第46-47页
        4.2.1 仪器与试剂第46页
        4.2.2 金纳米颗粒的制备第46-47页
        4.2.3 MES-金纳米颗粒单层膜修饰电极(MES-ANM/GCE)的制备第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2页
        4.3.1 对MES-ANM/GCE和组装过程的表征第47-48页
        4.3.2 肾上腺素在MES-ANM/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第48页
        4.3.3 AuNP沉积时间、电位和MES组装时间的选择第48-49页
        4.3.4 pH值的选择第49页
        4.3.5 扫描速率与峰电流的关系第49-50页
        4.3.6 标准曲线第50-51页
        4.3.7 MES-ANM/GCE的选择性分析第51页
        4.3.8 实际样品检测第51-52页
    4.4 结论第52-53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3-55页
    5.1 论文主要工作第53页
    5.2 工作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临床质谱数据的细菌分类研究
下一篇:sDR5-Fc抑制中性粒细胞浸润及活化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