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分析与保护利用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19-30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19-21页 |
2.1.1 区位与交通 | 第19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9-20页 |
2.1.3 气候水文 | 第20页 |
2.1.4 土壤植被 | 第20-21页 |
2.2 历史人文资源概况 | 第21-27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1-22页 |
2.2.2 物质文化资源 | 第22-23页 |
2.2.3 非物质文化资源 | 第23-27页 |
2.3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7-28页 |
2.3.1 社会经济发展 | 第27-28页 |
2.3.2 人口现状 | 第28页 |
2.4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现状 | 第28-30页 |
第3章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分析 | 第30-47页 |
3.1 传统聚落空间选址布局特征 | 第30-31页 |
3.1.1 地理环境选址布局 | 第30页 |
3.1.2 传统文化选址布局 | 第30-31页 |
3.1.3 安全防卫选址布局 | 第31页 |
3.2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构成要素分析 | 第31-39页 |
3.2.1 传统聚落的道路 | 第31-35页 |
3.2.2 传统聚落的水系 | 第35-37页 |
3.2.3 传统聚落的节点空间 | 第37-38页 |
3.2.4 传统聚落的居住空间 | 第38-39页 |
3.3 传统聚落民居类型分析 | 第39-44页 |
3.3.1 传统聚落民居分布的形态类型 | 第39-40页 |
3.3.2 传统聚落民居类型 | 第40-44页 |
3.4 传统聚落空间发展的主导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3.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44页 |
3.4.2 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44-45页 |
3.4.3 政治因素的影响 | 第45页 |
3.4.4 思想文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3.4.5 建筑技术的发展 | 第46-47页 |
第4章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保护与利用 | 第47-63页 |
4.1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保护价值 | 第47-48页 |
4.1.1 历史价值 | 第47页 |
4.1.2 艺术价值 | 第47页 |
4.1.3 科学价值 | 第47-48页 |
4.2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保护现状 | 第48-50页 |
4.2.1 保护现状 | 第48页 |
4.2.2 保护矛盾与困境 | 第48-50页 |
4.3 岚安古镇传统聚落空间保护 | 第50-55页 |
4.3.1 传统聚落保护内容 | 第50-51页 |
4.3.2 传统聚落保护的目的 | 第51页 |
4.3.3 传统聚落保护原则 | 第51-52页 |
4.3.4 传统聚落保护措施 | 第52-55页 |
4.4 传统聚落保护与利用的旅游开发模式 | 第55-63页 |
4.4.1 岚安乡旅游资源统计分类 | 第56-58页 |
4.4.2 特色旅游开发 | 第58-61页 |
4.4.3 保护与开发利用保障措施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
附录 A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