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3 本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岩石爆破损伤准则及溶洞围岩应力理论 | 第11-20页 |
2.1 岩石爆破损伤断裂准则 | 第11-12页 |
2.2 溶洞围岩应力的影响因素 | 第12-16页 |
2.2.1 单一圆形孔周围围岩应力的线弹性分析 | 第12-13页 |
2.2.2 单一圆形孔洞周围围岩应力的弹塑性分析 | 第13-14页 |
2.2.3 单一椭圆形孔洞周边围岩应力线弹性分析 | 第14-15页 |
2.2.4 椭圆形孔口塑性区半径 | 第15-16页 |
2.3 溶洞与隧道最小安全厚度分析 | 第16-19页 |
2.3.1 扁椭圆形溶洞位于隧道右侧 | 第17-18页 |
2.3.2 高椭圆形溶洞位于隧道右侧 | 第18页 |
2.3.3 溶洞位于隧道顶(底)部时的最小安全厚度 | 第18-1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爆破荷载作用下椭圆形溶洞对隧道安全性影响因素 | 第20-34页 |
3.1 Midas/GTSNX简介 | 第20页 |
3.2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 第20-25页 |
3.2.1 动力边界条件 | 第21-22页 |
3.2.2 材料力学参数选取 | 第22页 |
3.2.3 爆破荷载峰值确定及加载方式 | 第22-23页 |
3.2.4 工况分类 | 第23-24页 |
3.2.5 动力时程分析方法 | 第24页 |
3.2.6 分析点布置 | 第24-25页 |
3.3 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5-33页 |
3.3.1 溶洞对位移场的影响 | 第25-27页 |
3.3.2 溶洞对速度场的影响 | 第27-30页 |
3.3.3 溶洞对应力场的影响 | 第30-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不同位置溶洞对隧道安全性影响规律分析 | 第34-64页 |
4.1 溶洞位置对隧道安全性影响 | 第34页 |
4.2 主要监测点布置 | 第34-35页 |
4.3 不同位置溶洞围岩速度及应力分析 | 第35-58页 |
4.3.1 溶洞位于隧道侧上方时速度及应力分析 | 第35-42页 |
4.3.2 溶洞位于隧道正上方时速度及应力分析 | 第42-48页 |
4.3.3 溶洞位于隧道正下方时速度及应力分析 | 第48-56页 |
4.3.4 溶洞围岩最大振速与应力对比 | 第56-58页 |
4.4 安全系数分析 | 第58-61页 |
4.5 不同开挖进尺对隧道安全性影响 | 第61-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新桐子岭隧道超前预报方法及爆破安全分析 | 第64-85页 |
5.1 依托工程概况 | 第64页 |
5.2 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方法及结果 | 第64-71页 |
5.2.1 TRT6000预报原理及结果 | 第65-67页 |
5.2.2 瑞典MALA地质雷达预报原理及结果 | 第67-69页 |
5.2.3 红外探水仪预报原理及结果 | 第69-71页 |
5.2.4 开挖验证 | 第71页 |
5.3 爆破参数设计 | 第71-73页 |
5.4 岩溶区爆破有限元分析 | 第73-80页 |
5.4.1 建立计算模型 | 第73-75页 |
5.4.2 位移分析 | 第75-76页 |
5.4.3 应力分析 | 第76-77页 |
5.4.4 速度分析 | 第77-78页 |
5.4.5 理论振速与现场实测对比 | 第78-80页 |
5.5 新桐子岭隧道岩溶区爆破安全振速控制标准 | 第80-84页 |
5.5.1 爆破振速回归分析 | 第80-83页 |
5.5.2 理论质点安全振速分析 | 第83-8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5-8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A 各工况计算结果表 | 第91-98页 |
附录B 各工况计算结果表 | 第98-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