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导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西方平等理论历程 | 第21-48页 |
第一节 前现代西方平等理论简要追溯 | 第21-32页 |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平等理论 | 第21-24页 |
二、近代英法思想家的平等理论 | 第24-29页 |
三、德国古典哲学家的平等理论 | 第29-32页 |
第二节 现代西方平等理论苑囿扫描 | 第32-46页 |
一、自由主义思想家的平等理论 | 第32-36页 |
二、社群主义和多元主义思想家的平等理论 | 第36-39页 |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平等观 | 第39-42页 |
四、生态主义思想家的平等观 | 第42-44页 |
五、女性主义思想家的平等观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二章 沃尔泽及其正义观 | 第48-65页 |
第一节 沃尔泽及其正义观的思想渊源 | 第48-54页 |
一、沃尔泽的生平和著作简介 | 第48-50页 |
二、沃尔泽正义观的思想渊源 | 第50-54页 |
第二节 沃尔泽的正义观 | 第54-65页 |
一、多元分配正义 | 第54-60页 |
二、动态正义 | 第60-65页 |
第三章 沃尔泽复合平等论在其正义观中的定位 | 第65-84页 |
第一节 沃尔泽论平等 | 第65-76页 |
一、垄断与支配 | 第65-66页 |
二、简单平等与复合平等 | 第66-76页 |
第二节 复合平等是沃尔泽建构正义观的重要支撑 | 第76-80页 |
一、平等维度 | 第76-77页 |
二、自由维度 | 第77-79页 |
三、双重维度的内在张力 | 第79-80页 |
第三节 复合平等是沃尔泽正义观的核心理念 | 第80-84页 |
一、多元正义关注特殊 | 第80-81页 |
二、多元正义彰显规则 | 第81-82页 |
三、多元正义诉求平衡 | 第82页 |
四、多元正义着眼道义 | 第82-84页 |
第四章 沃尔泽论复合平等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 | 第84-96页 |
第一节 经济领域 | 第84-87页 |
一、货币与商品 | 第84-86页 |
二、辛劳与闲暇 | 第86-87页 |
第二节 政治领域 | 第87-90页 |
一、安全与福利 | 第87-89页 |
二、公职与政治权力 | 第89-90页 |
第三节 教育领域 | 第90-93页 |
一、基础教育 | 第91-92页 |
二、高等教育 | 第92-93页 |
第四节 其他领域 | 第93-96页 |
一、亲属关系与爱 | 第93-94页 |
二、神恩 | 第94-96页 |
第五章 沃尔泽多元主义正义观总评 | 第96-117页 |
第一节 复合平等论在平等理论历程中的地位 | 第96-108页 |
一、罗尔斯的贡献 | 第96-98页 |
二、沃尔泽的贡献 | 第98-108页 |
第二节 对沃尔泽以复合平等论为核心的多元正义观的评价 | 第108-117页 |
一、复合平等论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第108-113页 |
二、多元正义观的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 | 第113-117页 |
第六章 沃尔泽的多元正义观在当前中国良序社会构建中的启迪意义 | 第117-131页 |
第一节 当前中国追求正义价值的“现实土壤 | 第117-119页 |
一、多元化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特征 | 第117-118页 |
二、多元化是当今世界的主流 | 第118-119页 |
第二节 复合平等在当前中国的可能应用 | 第119-123页 |
一、当前中国平等困境的主要成因 | 第119-121页 |
二、当前中国平等困境主要表现及可能采取的措施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正义在当前中国的实然和应然维度 | 第123-131页 |
一、实然维度 | 第123-125页 |
二、应然维度 | 第125-131页 |
结语 | 第131-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1页 |
附录 | 第141-143页 |
后记 | 第143-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