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后台阶流动控制方法研究 | 第12-16页 |
1.2.1 后台阶被动流动控制方法 | 第13-14页 |
1.2.2 后台阶主动流动控制方法 | 第14-16页 |
1.3 借助热线、PIV等测量手段对后台阶流动的实验研究 | 第16-18页 |
1.4 国内外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技术研究发展 | 第18-22页 |
1.4.1 国外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4.2 国内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1.5 主要工作内容及研究目的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设计以及放电特性研究 | 第26-41页 |
2.1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的设计 | 第26-31页 |
2.1.1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结构 | 第26-28页 |
2.1.2 等离子体激励器的绝缘强化处理 | 第28-29页 |
2.1.3 串联型与并联型等离子体激励器 | 第29-31页 |
2.2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放电特性 | 第31-39页 |
2.2.1 实验设备 | 第31-32页 |
2.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对气流诱导加速特性研究 | 第41-72页 |
3.1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速度特性(定常激励) | 第41-52页 |
3.1.1 PIV(PARTICLEIMAGEVELOCIMETRY)测量系统 | 第41-42页 |
3.1.2 时均化速度场(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并联型)) | 第42-48页 |
3.1.3 时均化速度场(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串联型)) | 第48-52页 |
3.2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速度特性(非定常激励) | 第52-70页 |
3.2.1 等离子体激励器沿水平方向的诱导加速特性(并联型) | 第53-58页 |
3.2.2 等离子体激励器沿水平方向的诱导加速特性(串联型) | 第58-62页 |
3.2.3 等离子体激励器沿45°方向的诱导加速特性(并联型) | 第62-67页 |
3.2.4 等离子体激励器沿45°方向的诱导加速特性(串联型) | 第67-7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四章 后台阶流动中自然不稳定性频率的测量 | 第72-81页 |
4.1 测量设备以及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的安装 | 第72-75页 |
4.2 后台阶流动的自然不稳定性频率的测量方法及结果 | 第75-8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对后台阶流动的控制研究 | 第81-147页 |
5.1 直角型等离子体激励器对后台阶流动控制实验 | 第81-144页 |
5.1.1 PIV测量系统 | 第83-84页 |
5.1.2 沿水平方向对后台阶流动施加扰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4-115页 |
5.1.3 沿垂直向上方向对后台阶流动施加扰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9页 |
5.1.4 沿45°方向对后台阶流动施加扰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29-144页 |
5.2 本章小结 | 第144-147页 |
第六章 后台阶流动控制的POD分析 | 第147-168页 |
6.1 POD基础 | 第147-150页 |
6.2 沿着水平方向对后台阶流动施加扰动的POD分析 | 第150-166页 |
6.2.1 主模态能量分析 | 第150-151页 |
6.2.2 POD模态分析 | 第151-155页 |
6.2.3 瞬时速度场的重建 | 第155-16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66-1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68-170页 |
7.1 主要研究工作以及创新点 | 第168-169页 |
7.2 工作展望 | 第169-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6页 |
附录 | 第186-191页 |
致谢 | 第191-19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92-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