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5 实施方案和技术路线 | 第12-16页 |
1.5.1 实施方案 | 第12-14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小半径平曲线隧道的界定 | 第16-31页 |
2.1 满足行驶稳定的曲线隧道最小半径 | 第16-20页 |
2.1.1 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计算方法 | 第16-17页 |
2.1.2 国外横向力系数取值分析 | 第17-19页 |
2.1.3 隧道段最大超高取值分析 | 第19-20页 |
2.2 满足视距要求的曲线隧道最小半径 | 第20-30页 |
2.2.1 影响隧道曲线路段视距因素 | 第20-23页 |
2.2.2 满足停车视距隧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 第23-29页 |
2.2.3 考虑汽车前灯散射角视距的隧道圆曲线最小半径 | 第29-30页 |
2.3 小半径曲线隧道的界定标准 | 第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小半径平曲线隧道交通环境分析 | 第31-55页 |
3.1 隧道交通事故分布特征 | 第31-36页 |
3.1.1 隧道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 第31-33页 |
3.1.2 交通事故成因分析方法 | 第33-34页 |
3.1.3 隧道交通事故的分布特征 | 第34-36页 |
3.2 小半径曲线隧道行车特性分析 | 第36-44页 |
3.2.1 小半径曲线隧道环境 | 第36-37页 |
3.2.2 小半径曲线隧道出、入口行车特性分析 | 第37-38页 |
3.2.3 小半径曲线隧道中段行车轨迹分析 | 第38-40页 |
3.2.4 小半径曲线隧道车辆的速度分布 | 第40-44页 |
3.3 小半径曲线隧道三维视距分析 | 第44-54页 |
3.3.1 小半径曲线隧道行车三维视距特性 | 第44-46页 |
3.3.2 小半径隧道三维视距计算模型 | 第46-54页 |
3.4 小结 | 第54-55页 |
第四章 小半径平曲线隧道内驾驶人视觉特性分析 | 第55-79页 |
4.1 驾驶人的视觉特性 | 第55-58页 |
4.1.1 视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 | 第55页 |
4.1.2 视觉指标的选取 | 第55-58页 |
4.2 实验数据采集 | 第58-62页 |
4.2.1 实验的目的及任务 | 第58页 |
4.2.2 实验设备及场地 | 第58-60页 |
4.2.3 实验的流程及方法 | 第60-62页 |
4.2.4 数据处理 | 第62页 |
4.3 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分析 | 第62-78页 |
4.3.1 驾驶人注视区域分析 | 第62-66页 |
4.3.2 注视行为分布规律 | 第66-68页 |
4.3.3 扫视角分布特征 | 第68-71页 |
4.3.4 瞳孔直径变化规律 | 第71-73页 |
4.3.5 驾驶人辨认度分析 | 第73-78页 |
4.4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小半径平曲线隧道交通安全保障技术 | 第79-101页 |
5.1 速度控制技术 | 第79-86页 |
5.1.1 一般速度控制措施 | 第80页 |
5.1.2 路面边缘率标 | 第80-81页 |
5.1.3 非对称边缘率标线 | 第81-86页 |
5.2 视觉诱导技术 | 第86-92页 |
5.2.1 曲线隧道轮廓标 | 第86-88页 |
5.2.2 右偏曲线轮廓标间距设置 | 第88-90页 |
5.2.3 左偏曲线轮廓标间距设置 | 第90-91页 |
5.2.4 分色反光环 | 第91-92页 |
5.3 出入口安全设施设置技术 | 第92-98页 |
5.3.1 宽度过渡段长度设置 | 第93-95页 |
5.3.2 宽度过渡段护栏设置 | 第95页 |
5.3.3 宽度过渡段参照柱设置 | 第95-96页 |
5.3.4 隧道口绿化植物设置 | 第96-98页 |
5.4 曲线隧道视距加宽 | 第98-100页 |
5.4.1 曲线隧道视距解决方案 | 第98-99页 |
5.4.2 三维视距加宽 | 第99-100页 |
5.4.3 加宽方式 | 第100页 |
5.5 小结 | 第100-101页 |
结论 | 第101-103页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创新点 | 第102页 |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