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灵山圣地到文化胜迹:阁皂山之形象演变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导言 | 第7-14页 |
1.1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现状回顾 | 第7-11页 |
1.1.1 问题的缘起 | 第7-9页 |
1.1.2 研究现状回顾 | 第9-11页 |
1.2 概念、存在问题与写作方法 | 第11-12页 |
1.2.1 概念 | 第11-12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2页 |
1.2.3 写作方法 | 第12页 |
1.3 研究重点与框架分析 | 第12-14页 |
1.3.1 研究重点 | 第12页 |
1.3.2 框架分析 | 第12-14页 |
第2章 仙灵之山:葛玄传说与早期灵宝派的发展 | 第14-29页 |
2.1 神仙传说 | 第14-26页 |
2.1.1 葛玄及其传说 | 第14-24页 |
2.1.2 张道陵、丁令威及其传说 | 第24-26页 |
2.2 阁皂山灵宝派的早期发展 | 第26-29页 |
第3章 道教圣地:灵宝派的兴盛与阁皂山的繁荣 | 第29-51页 |
3.1“符箓三宗”与宋元灵宝派的兴盛 | 第29-31页 |
3.2 阁皂山宫观建筑的发展 | 第31-38页 |
3.2.1 隋唐时期的宫观建筑 | 第31-34页 |
3.2.2 两宋时期的宫观建筑 | 第34-38页 |
3.3 阁皂山的道士 | 第38-45页 |
3.3.1 杨至质与《勿斋集》 | 第38-40页 |
3.3.2《阁漕山凌云内集》与《苍玉诗卷》 | 第40-44页 |
3.3.3 其他阁皂山道士 | 第44-45页 |
3.4“道教圣地”形象的深入人心 | 第45-51页 |
3.4.1《夷坚志》中的灵异故事 | 第45-47页 |
3.4.2 其他记载中的灵异故事 | 第47-51页 |
第4章 文化胜迹:阁皂山的衰落及形象演变 | 第51-60页 |
4.1 元明清时期阁皂山地位的衰落 | 第51-55页 |
4.1.1 元代阁皂山的初步衰落 | 第51-52页 |
4.1.2 明代阁皂山的进一步衰落 | 第52-54页 |
4.1.3 清代阁皂山的彻底衰落 | 第54-55页 |
4.2 从道教圣地到文化胜迹 | 第55-60页 |
4.2.1 宫观的难复与信仰的消退 | 第55-56页 |
4.2.2 文人经营出的文化胜迹 | 第56-60页 |
第5章 结语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 第65-67页 |
阁皂山方位图一 | 第65-66页 |
阁皂山方位图二 | 第66-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