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4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三、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晚期《般若经》 | 第17-25页 |
第一节 晚期《般若经》的界定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大般若经》之中的晚期《般若经》 | 第19-21页 |
第三节 《大般若经》之外的晚期《般若经》 | 第21-25页 |
第二章 《理趣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25-37页 |
第一节 《理趣般若经》译本 | 第25-26页 |
第二节 《理趣般若经》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 第26-37页 |
一、般若理趣的含义 | 第26页 |
二、《理趣般若经》的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三、《理趣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28-37页 |
第三章 《开觉自性般若经》及其它晚期《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37-45页 |
第一节 《开觉自性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37-41页 |
第二节 其它晚期《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41-45页 |
一、《五十颂圣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41-42页 |
二、《帝释般若心经》的主要思想 | 第42-43页 |
三、《圣佛母小字般若经》的主要思想 | 第43页 |
四、《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的主要思想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53页 |
一、晚期般若思想特点 | 第45页 |
二、晚期般若思想在晚期大乘佛教中的逻辑演进 | 第45-48页 |
三、晚期般若思想在密教中的逻辑演进及其与密教的关系 | 第48-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