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关键词的定义 | 第10-14页 |
1.1.1 中职生 | 第10页 |
1.1.2 自我和谐 | 第10-13页 |
1.1.3 家庭变量 | 第13-14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1.2.1 自我和谐的相关研究 | 第14-18页 |
1.2.2 家庭变量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2.3 自我和谐和家庭变量的关系研究 | 第20-21页 |
1.3 研究假设 | 第21页 |
1.4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第21-25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1.4.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23-25页 |
第2章 中职生的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现状研究 | 第25-48页 |
2.1 目的 | 第25页 |
2.2 方法与程序 | 第25-27页 |
2.2.1 被试的基本情况 | 第25-26页 |
2.2.2 研究工具 | 第26-27页 |
2.2.3 研究程序 | 第27页 |
2.3 被试家庭变量的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2.4 中职生的自我和谐状况 | 第29-36页 |
2.4.1 中职生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 第29-30页 |
2.4.2 中职生自我和谐在不同人.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0-32页 |
2.4.3 中职生自我和谐在不同家庭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 第32-36页 |
2.5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状况 | 第36-42页 |
2.5.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状况 | 第36-38页 |
2.5.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在不同人.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38-42页 |
2.6 中职生高自我和谐和低自我和谐的状况 | 第42-46页 |
2.6.1 中职生高自我和谐和低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 | 第42页 |
2.6.2 中职生自我和谐总分高低分组在不同家庭因素上的差异比较 | 第42-46页 |
2.7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中职生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48-54页 |
3.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48-49页 |
3.1.1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 第48-49页 |
3.1.2 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回归分析 | 第49页 |
3.2 中职生其他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 | 第49-50页 |
3.2.1 中职生其他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相关分析 | 第49-50页 |
3.3 中职生家庭变量与自我和谐的深度访谈结果 | 第50-52页 |
3.3.1 被访者 | 第50页 |
3.3.2 访谈过程 | 第50-51页 |
3.3.3 访谈提纲 | 第51页 |
3.3.4 访谈结果 | 第51-52页 |
3.4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讨论分析 | 第54-65页 |
4.1 中职生自我和谐状况的讨论分析 | 第54-56页 |
4.1.1 中职生自我和谐的总体状况及特点分析 | 第54页 |
4.1.2 中职生自我和谐在人.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54-56页 |
4.2 中职生家庭变量状况的讨论分析 | 第56页 |
4.3 中职生家庭变量状况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讨论 | 第56-65页 |
4.3.1 家庭氛围、父母婚姻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爱程度、父母与子女的交流程度、家庭对子女的支持力度是否会影响中职生的自我和谐 | 第57-59页 |
4.3.2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父母的不良生活习惯和有家暴的家庭会影响中职生的自我和谐 | 第59-61页 |
4.3.3 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的关系讨论 | 第61-65页 |
第5章 总结 | 第65-68页 |
5.1 结论 | 第65页 |
5.2 几点思考 | 第65-67页 |
5.3 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附录 | 第70-77页 |
附录A | 第70-72页 |
附录B | 第72-75页 |
附录C | 第75-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