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3 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非木质资源 | 第19页 |
2.1.2 非木质林产品 | 第19页 |
2.1.3 林区职工住户 | 第19-20页 |
2.1.4 林区职工住户收入构成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2.2.1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 | 第20-21页 |
2.2.2 森林资源多向利用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可再生资源最佳配置理论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松花江林区非木质资源及其林产品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 第23-38页 |
3.1 松花江林区自然和经济社会概况 | 第23-25页 |
3.1.1 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5页 |
3.2 松花江林区非木质资源概况 | 第25-26页 |
3.3 松花江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状况分析 | 第26-34页 |
3.3.1 非木质林产品开利用总体发展状况分析 | 第26-28页 |
3.3.2 非木质林产品主要产品分析 | 第28-33页 |
3.3.3 开发方式及程度 | 第33-34页 |
3.3.4 区域特色 | 第34页 |
3.4 松花江林区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34-37页 |
3.4.1 野生非木质资源遭到过度开发 | 第34-35页 |
3.4.2 技术培训投入不足 | 第35页 |
3.4.3 缺乏有效的信息流通和销售渠道 | 第35-36页 |
3.4.4 职工住户融资难 | 第36页 |
3.4.5 林地经营规模较小 | 第36-37页 |
3.4.6 职工住户文化水平较低 | 第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职工住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 第38-49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8-39页 |
4.2 松花江林区职工住户收入概况 | 第39-41页 |
4.2.1 林区职工住户收入构成 | 第39-40页 |
4.2.2 林区职工住户人均收入 | 第40页 |
4.2.3 林区职工住户人均家庭经营收入 | 第40-41页 |
4.3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职工住户收入影响的定性分析 | 第41-43页 |
4.3.1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职工住户增收作用明显 | 第41-42页 |
4.3.2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带动职工住户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 | 第42页 |
4.3.3 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利用方式影响职工住户收入 | 第42页 |
4.3.4 非木质林产品的开发强度影响职工住户收入 | 第42-43页 |
4.4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职工住户收入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43-47页 |
4.4.1 非木质林产品开发利用对职工住户收入影响的模型分析 | 第43-46页 |
4.4.2 林区职工住户对政府服务需求的排序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5 开发利用非木质林产品促进职工住户增收的对策建议 | 第49-53页 |
5.1 建立健全野生非木质资源开发与保护机制 | 第49页 |
5.2 加强对职工住户的经济扶持力度 | 第49-50页 |
5.3 加强技术人员和从业人员的技术培训 | 第50页 |
5.4 建立健全林地流转机制 | 第50-51页 |
5.5 完善信息流通和销售渠道 | 第51页 |
5.6 加强专业化协作 | 第51-52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