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1 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研究 | 第10-12页 |
1.2.2 中国关于技术哲学的历史研究 | 第12-14页 |
1.2.3 中国关于西方技术哲学的历史研究 | 第14页 |
1.2.4 运用科学计量方法对技术哲学进行历史研究的相关文献 | 第14-15页 |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过程 | 第17-24页 |
2.1 学科建制化的含义和功能 | 第17-18页 |
2.1.1 学科建制化的概念及其功能 | 第17-18页 |
2.1.2 学科建制化的标志 | 第18页 |
2.2 前建制化阶段的中国技术哲学 | 第18-20页 |
2.2.1 发端于自然辩证法的工程技术辩证法研究 | 第18-19页 |
2.2.2“文革”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进展 | 第19-20页 |
2.3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建制化 | 第20-23页 |
2.3.1 自然辩证法的建制化 | 第20-22页 |
2.3.2 技术哲学建制化的过程 | 第22-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建制化进程中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统计分析 | 第24-38页 |
3.1 统计分析的目的与内容说明 | 第24-25页 |
3.1.1 统计分析的对象说明 | 第24页 |
3.1.2 统计分析的目的 | 第24-25页 |
3.2 中国技术哲学研究主题的演进 | 第25-28页 |
3.2.1 三大期刊技术哲学研究主题的纵向分析 | 第25-27页 |
3.2.2 研究主题演变与社会背景的关联 | 第27-28页 |
3.3 对技术哲学研究者的相关分析 | 第28-35页 |
3.3.1 研究者职称与机构分布 | 第28-30页 |
3.3.2 研究者的职称与年龄分布 | 第30-31页 |
3.3.3 著名与高产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 | 第31-33页 |
3.3.4 博士论文选题的统计分析 | 第33-35页 |
3.4 相关基金项目对技术哲学的资助 | 第35-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技术哲学建制化的意义与反思 | 第38-45页 |
4.1 建制化对中国技术哲学的影响 | 第38-41页 |
4.1.1 技术哲学建制化的意义 | 第38-39页 |
4.1.2 中国技术哲学建制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4.2 对技术哲学未来发展的思考 | 第41-44页 |
4.2.1 理论与实践研究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 第41-43页 |
4.2.2 适当的体制化研究的开放性 | 第43页 |
4.2.3 技术哲学的本土化与国际化 | 第43-4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