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专业性心理求助双重态度的关系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文献综述第11-24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态度的概念及其相关研究第12-17页
        1.2.1 态度的测量第13-14页
        1.2.2 双重态度模型理论的提出第14-16页
        1.2.3 外显、内隐态度的关系研究第16-17页
    1.3 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研究第17-24页
        1.3.1 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现状第17-20页
        1.3.2 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的测量方法第20-24页
2 问题的提出第24-26页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第24页
    2.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4页
    2.3 研究假设第24-25页
    2.4 研究意义第25-26页
        2.4.1 理论意义第25页
        2.4.2 实践意义第25-26页
3 研究一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的实证研究第26-30页
    3.1 被试的选取第26页
    3.2 测量工具第26页
    3.3 数据的处理第26页
    3.4 结果的分析第26-30页
        3.4.1 求助经验在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中的差异比较第26-27页
        3.4.2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7页
        3.4.3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7-28页
        3.4.4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的差异比较第28页
        3.4.5 不同专业、不同种族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的差异比较. 18第28-30页
4 研究二专业性心理求助内隐态度的实证研究第30-34页
    4.1 实验材料的收集与确定第30页
    4.2 被试的选取与分组第30-31页
    4.3 实验设计第31页
    4.4 内隐态度的施测—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第31页
    4.5 测量数据的处理第31-32页
    4.6 测量结果的分析第32-34页
        4.6.1 相容/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正确率第32页
        4.6.2 相容/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第32-33页
        4.6.3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内隐态度的差异比较第33-34页
5 专业性心理求助双重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第34-38页
    5.1 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内隐态度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4-35页
    5.2 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6 总讨论第38-43页
    6.1 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的外显态度第38-40页
    6.2 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的内隐态度第40-41页
    6.3 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关系第41-42页
    6.4 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结构方程模型第42-43页
7 结论、不足与展望第43-44页
    7.1 结论第43页
    7.2 不足与展望第43-44页
8 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第44-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个人简历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汪清县朝鲜族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研究
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交往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