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和RS的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植被恢复和植被恢复潜力的概念 | 第11-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1 国外研究 | 第12页 |
1.4.2 国内研究 | 第12-13页 |
1.5 植被恢复潜力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1.6 GIS和RS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 第14页 |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7.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7.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2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准备 | 第16-28页 |
2.1 砒砂岩的概念 | 第16页 |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21页 |
2.2.1 气候 | 第17页 |
2.2.2 土壤 | 第17-19页 |
2.2.3 植被 | 第19-20页 |
2.2.4 水系 | 第20-21页 |
2.2.5 地形地貌 | 第21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1-24页 |
2.3.1 基础地理数据 | 第21页 |
2.3.2 遥感数据 | 第21-24页 |
2.4 遥感数据预处理 | 第24-28页 |
2.4.1 多波段数据组合 | 第25页 |
2.4.2 遥感影像的校正 | 第25-26页 |
2.4.3 遥感影像镶嵌 | 第26-27页 |
2.4.4 遥感影像裁剪 | 第27-28页 |
3 植被恢复的方法和理论 | 第28-32页 |
3.1 植被恢复的方法 | 第28页 |
3.1.1 自然恢复 | 第28页 |
3.1.2 人工恢复 | 第28页 |
3.2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理论基础 | 第28-29页 |
3.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8-29页 |
3.2.2 生态学理论 | 第29页 |
3.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29页 |
3.3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概述 | 第29-30页 |
3.3.1 层次分析法 | 第29-30页 |
3.3.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30页 |
3.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 第30页 |
3.4 选取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指标常用的方法 | 第30-32页 |
3.4.1 主成分分析法 | 第31页 |
3.4.2 熵权法 | 第31-32页 |
4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及指标提取 | 第32-40页 |
4.1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原则 | 第32-33页 |
4.1.1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2页 |
4.1.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2-33页 |
4.2 植被恢复潜力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3-40页 |
4.2.1 土壤因子 | 第33-36页 |
4.2.2 植被指数 | 第36-37页 |
4.2.3 地形地貌因子 | 第37-40页 |
5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 | 第40-56页 |
5.1 皇甫川流域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体系 | 第40-43页 |
5.1.1 熵权法的基本原理 | 第40页 |
5.1.2 熵权法的基本步骤 | 第40-43页 |
5.2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 | 第43-46页 |
5.2.1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标准 | 第43页 |
5.2.2 植被恢复潜力综合评价分析 | 第43-46页 |
5.3 植被格局变化与恢复潜力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 第46-52页 |
5.3.1 皇甫川流域植被分布特征 | 第46页 |
5.3.2 皇甫川流域土地利用类型 | 第46-49页 |
5.3.3 皇甫川流域植被覆盖度 | 第49-52页 |
5.4 不同土壤类型下的植被恢复潜力分析 | 第52-54页 |
5.5 决策和建议 | 第54-56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56-58页 |
6.1 结论 | 第56-57页 |
6.2 展望与不足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