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2.1 创造力倾向相关研究 | 第12-20页 |
2.1.1 有关“创造力倾向”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2.1.2 有关“创造力倾向”结构与测评研究 | 第13-15页 |
2.1.3 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5-20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及样本情况 | 第20-27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0-21页 |
3.3 研究逻辑 | 第21页 |
3.4 研究工具 | 第21-24页 |
3.4.1 自编问卷 | 第21-22页 |
3.4.2 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 | 第22-24页 |
3.5 问卷的实施 | 第24页 |
3.6 样本信息 | 第24-27页 |
3.6.1 样本信息统计 | 第24-25页 |
3.6.2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25-27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39页 |
4.1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基本情况 | 第27-29页 |
4.1.1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总体分析 | 第27页 |
4.1.2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各维度分析 | 第27-29页 |
4.2 创造力倾向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的比较 | 第29-32页 |
4.2.1 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分析 | 第29页 |
4.2.2 不同家庭子女数量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9页 |
4.2.3 不同生源地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29-30页 |
4.2.4 不同父母亲职业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0-31页 |
4.2.5 不同父母亲学历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1-32页 |
4.3 创造力倾向在不同基础教育上的比较 | 第32-33页 |
4.3.1 不同初级中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2-33页 |
4.3.2 不同高级中学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页 |
4.4 创造力倾向在不同家庭环境上的比较 | 第33-34页 |
4.4.1 在不同家庭经济状况间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3-34页 |
4.4.2 在不同父母教育方式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4页 |
4.5 创造力倾向在不同类型高校上的比较 | 第34-35页 |
4.6 创造力倾向与家庭支持和学校资源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6.1 创造力倾向总体与家庭支持和学校资源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页 |
4.6.2 创造力倾向各维度与家庭支持和学校资源支持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35-36页 |
4.7 创造力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4.7.1 家庭支持和学校资源支持对创造力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36页 |
4.7.2 人口学变量、家庭支持和学校资源支持对创造力倾向的回归分析 | 第36-39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9-46页 |
5.1 在人口学变量、基础教育、家庭环境以及大学类型上的差异 | 第39-42页 |
5.2 家庭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1 家庭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的影响 | 第42-43页 |
5.2.2 家庭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各维度的影响 | 第43页 |
5.3 学校资源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1 学校资源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总体的影响 | 第43-44页 |
5.3.2 学校资源支持对学生创造力倾向各维度的影响 | 第44页 |
5.4 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因素预测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6-49页 |
6.1 结论 | 第46页 |
6.2 建议 | 第46-49页 |
6.2.1 自身:学好理论知识,积极投身实践 | 第46-47页 |
6.2.2 家庭支持:父母应对孩子采取积极的家庭教养方式 | 第47-48页 |
6.2.3 高校:改革教学模式、增加有关创新课程、提高教师素质 | 第48-49页 |
第7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3-54页 |
附录Ⅰ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因素调查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