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地景建筑形态句法探析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1章 引言第10-30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课题研究目的第11-12页
        1.1.3 课题研究意义第12页
    1.2 地景建筑溯源及其理论基础第12-19页
        1.2.1 地景建筑溯源第12-15页
        1.2.2 地景建筑发展理论基础第15-19页
    1.3 课题相关概念、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定第19-21页
        1.3.1 课题相关概念第19-20页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第20-21页
    1.4 课题研究动态第21-27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21-23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发展动态第23-27页
        1.4.3 小结第27页
    1.5 课题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7-30页
        1.5.1 课题研究方法第27-28页
        1.5.2 论文内容第28页
        1.5.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2章 地景建筑中的复杂性科学设计思维第30-41页
    2.1 当代科学之维下的建筑观第30-32页
        2.1.1 当代科学的概念、特性与建筑的关系第30-31页
        2.1.2 复杂性科学在地景建筑中的转译第31-32页
    2.2 混沌理论在地景建筑中的转译第32-36页
        2.2.1 混沌理论内涵及释义第32-33页
        2.2.2 混沌理论在地景建筑中的转译第33-36页
    2.3 分形理论在地景建筑中的转译第36-39页
        2.3.1 分形的概念、特性第36-37页
        2.3.2 分形理论在地景建筑中的运用第37-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地景建筑特征第41-48页
    3.1 形态特征液态化第41-43页
        3.1.1 界面消解第41-42页
        3.1.2 边界模糊第42页
        3.1.3 图底转换第42-43页
    3.2 空间特征动态化第43-45页
        3.2.1 内外空间的连续性第43-44页
        3.2.2 上下空间的模糊性第44-45页
    3.3 功能特征复合化第45-47页
        3.3.1 功能的共时性复合第45-46页
        3.3.2 功能的历时性复合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地景建筑形态句法第48-63页
    4.1 基于语构学(符构学)的地景建筑语言第48-51页
        4.1.1 建筑与语言的类比第48-49页
        4.1.2 结构学(符构学):建筑符号的结构层面第49-51页
    4.2 地景建筑形态句法第51-62页
        4.2.1 建筑形态涵义及建筑句法涵义第51-52页
        4.2.2 建筑形态结构逻辑第52-53页
        4.2.3 地景建筑形态中的句法运用第53页
        4.2.4 基于拓扑学的地景建筑形态句法第53-56页
        4.2.5 基于折叠思想的地景建筑形态句法第56-58页
        4.2.6 建筑地景化中的有机折叠第58-62页
    4.3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第63-86页
    5.1 作为操作范式的景观都市主义第63-73页
        5.1.1 景观都市主义缘起第63-65页
        5.1.2 景观都市主义理念第65-69页
        5.1.3 景观都市主义操作工具第69-73页
    5.2 操作地形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策略第73-85页
        5.2.1 建筑形态生成的相关理论第74-75页
        5.2.2 从扩展地形学出发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第75-85页
    5.3 本章小节第85-86页
第6章 参数化语境下的地景建筑形态生成流程第86-100页
    6.1 解码信息第86-92页
        6.1.1 从生成图解到数字图解第86-89页
        6.1.2 从数据量化到数字模拟第89-91页
        6.1.3 案例分析第91-92页
    6.2 编码信息第92-98页
        6.2.1 从参数化原型到算法生成第92-96页
        6.2.2 从参数化设计到参数化建造第96-98页
    6.3 本章小节第98-100页
第7章 结论第100-104页
    7.1 研究结论及建议第100-102页
        7.1.1 研究结论第100-101页
        7.1.2 研究建议第101-102页
    7.2 研究不足第102-103页
        7.2.1 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第102页
        7.2.2 学科背景单一第102页
        7.2.3 量化研究数据的不完善第102-103页
    7.3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附录 1第114页

论文共1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个人征信法律制度研究
下一篇: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昆明旅游亲和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