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结构部件论文--传动系统论文--机械传动论文--离合器论文

车用液黏调速离合器流体传动特性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19页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液黏调速离合器发展概况第12-14页
        1.2.2 油膜剪切传热分析现状第14页
        1.2.3 油膜剪切转矩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4 空化和两相流的研究现状第16-17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2章 液黏调速离合器流体流动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第19-41页
    2.1 液黏调速离合器特性分析第19-23页
    2.2 CFD-ACE+简介第23-24页
    2.3 CFD 数值模型第24-28页
        2.3.1 几何模型的建立第24-25页
        2.3.2 网格模型的建立第25-27页
        2.3.3 计算模型选取和边界条件的确定第27-28页
    2.4 摩擦副间流体传热分析第28-32页
        2.4.1 热边界条件第28-30页
        2.4.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第30-32页
    2.5 流场特性分析第32-40页
        2.5.1 流体流场特性第32-34页
        2.5.2 黏温特性的影响第34-36页
        2.5.3 流体剪切转矩分析第36-40页
    2.6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3章 摩擦副间流体空化效应研究第41-53页
    3.1 空化模型第42-46页
        3.1.1 气泡动力学第42-43页
        3.1.2 相变速率第43-44页
        3.1.3 溶解在液体中的空气第44-46页
    3.2 空化模型 CFD 模型的建立第46-51页
        3.2.1 流场流动特性分析第47-48页
        3.2.2 空化效应对油膜剪切转矩影响第48-51页
    3.3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4章 两相流对流体流动特性影响第53-69页
    4.1 两相流模型及特性分析第53-57页
        4.1.1 两相流模型第53-55页
        4.1.2 VOF 模型计算方法第55-57页
    4.2 考虑两相流模型的数值计算和流场分析第57-62页
        4.2.1 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第57-59页
        4.2.2 流体流动分析第59-60页
        4.2.3 压力场和温度场分析第60-62页
    4.3 两相流区域演变第62-66页
        4.3.1 输入转速第62-64页
        4.3.2 供油量第64-66页
    4.4 考虑两相流的摩擦副工作性能数值分析第66-67页
        4.4.1 随供油量变化第66页
        4.4.2 随转速变化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5章 液黏调速离合器流体剪切转矩试验验证第69-73页
    5.1 试验设备第69-71页
    5.2 试验原理和方案第71页
    5.3 输入转速对油膜剪切转矩的影响第71-72页
    5.4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创新点第74页
    6.3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81-83页
致谢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型载运挂车液力缓速器的设计与研究
下一篇:AAO系统对四环素的去除特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