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隆林壮族山歌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1-15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11页 |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13-15页 |
| 1.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隆林壮族山歌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 第15-20页 |
| (一)特殊的自然环境 | 第15-16页 |
| (二)深度的族源探索 | 第16-17页 |
| 1.历史沿革 | 第16页 |
| 2.族称 | 第16-17页 |
| (三)独创的语言文字 | 第17-18页 |
| (四)多彩的民族风俗 | 第18-20页 |
| 二、隆林壮族山歌概况 | 第20-26页 |
| (一)基本概念 | 第20页 |
| (二)形成与发展 | 第20页 |
| (三)流传及分布区域 | 第20-21页 |
| (四)题材内容的分类 | 第21-26页 |
| 1.农事歌 | 第21-22页 |
| 2.迎客歌 | 第22页 |
| 3.风俗歌 | 第22-23页 |
| 4.苦难歌 | 第23-24页 |
| 5.叙事歌 | 第24页 |
| 6.赞美歌 | 第24-25页 |
| 7.情歌 | 第25-26页 |
| 三、隆林壮族山歌的艺术特征 | 第26-35页 |
| (一)曲调分类 | 第26页 |
| 1.驮娘江调 | 第26页 |
| 2.南盘江调 | 第26页 |
| (二)唱词特点 | 第26-29页 |
| 1.唱词类别 | 第26-27页 |
| 2.唱词结构 | 第27-28页 |
| 3.修辞手法 | 第28-29页 |
| 4.衬词衬句 | 第29页 |
| (三)音乐特征 | 第29-35页 |
| 1.基本旋律及其节奏分析 | 第29-33页 |
| 2.旋律发展与节奏节拍特点总结 | 第33-35页 |
| 四、隆林壮族山歌的演唱特征 | 第35-42页 |
| (一)演唱形式 | 第35-36页 |
| 1.独唱 | 第35页 |
| 2.对唱 | 第35页 |
| 3.齐唱 | 第35页 |
| 4.表演唱 | 第35-36页 |
| (二)演唱场合 | 第36-37页 |
| 1.民间活动 | 第36页 |
| 2.歌会 | 第36-37页 |
| (三)演唱方法 | 第37-42页 |
| 1.自然的发声方式 | 第37-38页 |
| 2.轻松的呼吸状态 | 第38-40页 |
| 3.巧妙的润腔技术 | 第40-42页 |
| 五、隆林壮族山歌的传承与保护 | 第42-49页 |
| (一)隆林壮族山歌传承的调查与分析 | 第42-44页 |
| 1.传承现状调查 | 第42页 |
| 2.传承方式 | 第42-43页 |
| 3.传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 第43-44页 |
| (二)隆林壮族山歌传承与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 第44-49页 |
| 1.建立新型“文化生态理念” | 第45-46页 |
| 2.保本出新与受众培养 | 第46-47页 |
| 3.时代渗透与媒介创新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注释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附录 | 第53-5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