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导论 | 第8-1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0-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概况 | 第13-26页 |
2.1 相关概念基础 | 第13-18页 |
2.1.1 贫困 | 第13-14页 |
2.1.2 精准扶贫 | 第14-16页 |
2.1.3 特色产业扶贫 | 第16-17页 |
2.1.4 特色产业扶贫和精准扶贫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 理论支撑 | 第18-19页 |
2.3 层次分析法含义 | 第19-21页 |
2.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21-25页 |
2.4.1 国外研究 | 第21-23页 |
2.4.2 国内研究 | 第23-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贵州省扶贫开发模式的定性分析 | 第26-46页 |
3.1 贵州省扶贫概况 | 第26-33页 |
3.1.1 贫困特征 | 第26-30页 |
3.1.2 贫困原因 | 第30-32页 |
3.1.3 精准治贫手段 | 第32-33页 |
3.2 贵州省农村扶贫开发历程 | 第33-36页 |
3.3 贵州省主要扶贫模式 | 第36-41页 |
3.4 精准扶贫下产业扶贫的意义和效应 | 第41-43页 |
3.4.1 产业扶贫的意义 | 第41-42页 |
3.4.2 产业扶贫的效应 | 第42-43页 |
3.5 精准扶贫下产业扶贫具体模式及优劣势分析 | 第43-45页 |
3.5.1 龙头企业带动型 | 第43-44页 |
3.5.2 专业合作社带动型 | 第44页 |
3.5.3 资产收益带动型 | 第44-45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特色产业茶产业扶贫模式绩效的AHP分析—基于湄潭县实证调查 | 第46-63页 |
4.1 选取湄潭县茶产业扶贫的原因 | 第46-47页 |
4.2 湄潭县精准扶贫概况 | 第47-50页 |
4.2.1 湄潭县精准扶贫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7-48页 |
4.2.2 湄潭县特色产业扶贫具体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4.3 AHP模型的选取 | 第50-51页 |
4.4 AHP模型评价思路 | 第51页 |
4.5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53页 |
4.5.1 建立评价指标的原则 | 第51-52页 |
4.5.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52-53页 |
4.6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53-62页 |
4.6.1 实证结果 | 第53-61页 |
4.6.2 实证分析 | 第61-6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完善贵州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63-70页 |
5.1 龙头企业型精准扶贫对策 | 第63-65页 |
5.2 专业合作社型精准扶贫对策 | 第65-66页 |
5.3 资产收益带动型精准扶贫对策 | 第66-67页 |
5.4 特色产业三种具体模式共性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67-68页 |
5.5 贵州省特色产业扶贫具体模式选择的建议 | 第68-6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0-71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71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