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3 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 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 调查设计与样本情况 | 第14-16页 |
1.4.1 问卷设计 | 第14-15页 |
1.4.2 样本统计 | 第15-16页 |
2 扶贫生态移民与贫困的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 关于贫困与扶贫的理论概述 | 第16-18页 |
2.1.1 贫困的概念与分类 | 第16-17页 |
2.1.2 贫困线和测定贫困的一般方法 | 第17页 |
2.1.3 扶贫一般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7-18页 |
2.2 扶贫生态移民的理论依据 | 第18-2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9页 |
2.2.3 生态恢复理论 | 第19-21页 |
3 贵州省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的背景与现状 | 第21-27页 |
3.1 贵州省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背景 | 第21-23页 |
3.1.1 开阳县自然经济社会条件 | 第21-22页 |
3.1.2 迁出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第22-23页 |
3.1.3 迁入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 | 第23页 |
3.2 贵州省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现状 | 第23-27页 |
3.2.1 贵州省扶贫生态移民相关政策 | 第23-25页 |
3.2.2 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主要进展 | 第25页 |
3.2.3 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困境 | 第25-27页 |
4 贵州省开阳县移民前后农户贫困变化对比分析 | 第27-38页 |
4.1 移民前后生计资本对比分析 | 第27-32页 |
4.1.1 生计资本的概念 | 第27-29页 |
4.1.2 移民前后生计资本变化对比分析 | 第29-32页 |
4.2 移民前后农户家庭收入对比分析 | 第32-35页 |
4.2.1 收入额对比 | 第32-33页 |
4.2.2 收入结构对比 | 第33-35页 |
4.3 农户移民前后恩格尔系数变化描述 | 第35-36页 |
4.3.1 恩格尔系数法 | 第35-36页 |
4.3.2 生态移民前后的农户贫困现状对比 | 第36页 |
4.4 小结 | 第36-38页 |
5 贵州省开阳县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减贫成效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5.1 模型的选取与变量选择 | 第38-40页 |
5.1.1 模型选取 | 第38页 |
5.1.2 变量选择 | 第38-40页 |
5.2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 第40-43页 |
6 贵州省开阳县减贫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第43-47页 |
6.1 移民资金投入少,项目投资回报率低 | 第43-44页 |
6.1.1 对移民的安置补偿费用低 | 第43页 |
6.1.2 缺乏资金投入,移民迀入点配套基础设施服务不够完善 | 第43页 |
6.1.3 迁入地后续产业发展缺少资金 | 第43-44页 |
6.2 移民在迁入地适应性较差,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转变 | 第44-45页 |
6.2.1 移民与当地人缺乏交流,彼此间融合难度大 | 第44页 |
6.2.2 移民精神生活单调 | 第44-45页 |
6.3 移民搬迁后开支增加,且搬迁初期就业增收困难 | 第45页 |
6.4 移民自身迁移意愿不足 | 第45-47页 |
7 贵州省开阳县减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 第47-52页 |
7.1 扩大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支持 | 第47页 |
7.1.1 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资金支持 | 第47页 |
7.1.2 多渠道增加后续产业发展资金 | 第47页 |
7.2 加强迁入地建设,提升扶贫生态移民城镇生活方式适应能力 | 第47-48页 |
7.2.1 加强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移民户生产生活环境 | 第47-48页 |
7.2.2 优化移民村的商业环境,增加移民收益 | 第48页 |
7.2.3 建立有效的休闲交流平台,加强移民精神文化内容的建设 | 第48页 |
7.3 重视对移民的文化素质建设,加强对移民技能培训,提高移民户就业率 | 第48-50页 |
7.3.1 夯实教育基础,加强移民文化素质建设 | 第48-49页 |
7.3.2 有效地组织针对移民户的技能培训,给予更多的就业机会 | 第49页 |
7.3.3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旅游产业 | 第49-50页 |
7.3.4 发挥政府职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 第50页 |
7.4 关注民族文化特点,加强心理疏导 | 第50-51页 |
7.4.1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保护、开发和传承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 | 第50页 |
7.4.2 重视民族心理疏导,给予移民更多的人文关怀 | 第50-51页 |
7.5 政府加大对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宣传力度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附录 | 第55-58页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