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4页 |
1.1 普鲁兰酶的简介 | 第7页 |
1.1.1 普鲁兰酶的定义与反应特性 | 第7页 |
1.1.2 普鲁兰酶的来源与分类 | 第7页 |
1.2 普鲁兰酶的工业应用与研究进展 | 第7-9页 |
1.2.1 普鲁兰酶的工业应用 | 第8页 |
1.2.2 普鲁兰酶的异源表达研究 | 第8-9页 |
1.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简介 | 第9页 |
1.4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4.1 枯草芽孢杆菌的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4.2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优势与局限 | 第10-11页 |
1.4.3 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 第11页 |
1.5 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11-13页 |
1.6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24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4-16页 |
2.1.1 菌株、质粒及PCR所用引物 | 第14-15页 |
2.1.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15-16页 |
2.1.3 实验中所用的培养基及溶液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24页 |
2.2.1 基因及质粒实验方法 | 第16-17页 |
2.2.2 大肠杆菌E.coliJM109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17页 |
2.2.3 B.subtilis WB600及B.subtilis WB800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 第17-18页 |
2.2.4 含有多个启动子P43启动子重组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18-19页 |
2.2.5 含有不同调控蛋白的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19-20页 |
2.2.6 mRNA5’-UTR序列的优化 | 第20-21页 |
2.2.7 重组菌株枯草芽孢杆菌的普鲁兰酶表达 | 第21-22页 |
2.2.8 重组菌株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2页 |
2.2.9 普鲁兰酶活力的检测 | 第22-23页 |
2.2.10 普鲁兰酶表达情况的SDS-PAGE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24-40页 |
3.1 串联启动子策略对普鲁兰酶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量的影响 | 第24-27页 |
3.1.1 多启动子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4页 |
3.1.2 多启动子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的构建 | 第24-25页 |
3.1.3 串联启动子策略对枯草芽孢杆菌表达普鲁兰酶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 调控蛋白对普鲁兰酶在枯草芽孢杆菌诱导型表达系统中表达量的影响 | 第27-34页 |
3.2.1 含有不同调控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27-29页 |
3.2.2 DegQ对普鲁兰酶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3 基因位置对DegQ调控效果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4 基因degU对普鲁兰酶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2.5 基因degS对普鲁兰酶在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表达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3 mRNA5’-UTR序列优化对普鲁兰酶表达量的影响 | 第34-37页 |
3.3.1 mRNA5’-UTR序列分析设计及相关重组菌株的构建 | 第35-36页 |
3.3.2 含不同5’-UTR重组枯草芽孢杆菌表达系统中普鲁兰酶的表达分析 | 第36-37页 |
3.4 重组菌株B.subtilisWB800/pMA0911-P_(sacB)-pul-R4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7-40页 |
3.4.1 诱导时机对普鲁兰酶表达的影响 | 第37-38页 |
3.4.2 诱导剂浓度对普鲁兰酶表达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4.3 B.subtilisWB800/pMA0911-P_(sacB)-pul-R4最佳诱导条件下的发酵过程曲线 | 第39-40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40-41页 |
主要结论 | 第40页 |
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