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游记的城市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以襄阳市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22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思路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1.4.1 旅游流国内外研究 | 第16-18页 |
1.4.2 旅游中的社会网络分析应用研究 | 第18-20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20-22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旅游流相关概念 | 第22-23页 |
2.1.1 旅游流 | 第22页 |
2.1.2 旅游流类型 | 第22页 |
2.1.3 旅游流特征 | 第22-23页 |
2.2 社会网络理论 | 第23-26页 |
2.2.1 社会网络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2.2 社会网络分析法 | 第24-26页 |
3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构建 | 第26-32页 |
3.1 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内涵 | 第26页 |
3.2 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构建思路 | 第26-27页 |
3.3 旅游流网络结构指标体系的选取 | 第27-32页 |
3.3.1 旅游节点结构评价指标 | 第28-30页 |
3.3.2 整体网络结构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4 案例地概况 | 第32-35页 |
4.1 襄阳市概况 | 第32页 |
4.2 襄阳市旅游资源 | 第32-34页 |
4.3 研究区域的界定 | 第34-35页 |
5 襄阳市旅游流网络体系的建构 | 第35-52页 |
5.1 数据的采集 | 第35页 |
5.1.1 采集内容 | 第35页 |
5.1.2 采集平台 | 第35页 |
5.1.3 采集标准 | 第35页 |
5.2 数据的处理 | 第35-41页 |
5.2.1 样本特征 | 第36-39页 |
5.2.2 建立二分矩阵 | 第39-41页 |
5.3 襄阳市旅游节点网络特征 | 第41-48页 |
5.3.1 亲近中心性 | 第41-43页 |
5.3.2 中介中心性 | 第43-44页 |
5.3.3 程度中心性 | 第44-45页 |
5.3.4 结构洞指标 | 第45-48页 |
5.4 襄阳旅游流整体网络特征 | 第48-49页 |
5.5 襄阳市旅游流凝聚子群分析 | 第49-50页 |
5.6 襄阳市旅游流网络体系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6 影响襄阳市旅游流网络体系的因素及调整建议 | 第52-57页 |
6.1 影响襄阳市旅游流网络体系的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6.2 襄阳市旅游流网络的调整建议 | 第53-57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57-60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7.2 创新与不足 | 第58-59页 |
7.2.1 创新 | 第58-59页 |
7.2.2 不足 | 第59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和科研项目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