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 1.2 国内外光生物效应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1.3 LED光源调光调色研究近况 | 第15-17页 |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17-20页 |
| 第二章 非视觉生物效应与蓝光危害 | 第20-27页 |
| 2.1 非视觉生物效应 | 第20-24页 |
| 2.1.1 非视觉通路 | 第20-21页 |
| 2.1.2 褪黑素抑制作用和瞳孔大小调节作用 | 第21-22页 |
| 2.1.3 生物节律因子 | 第22-24页 |
| 2.2 蓝光危害 | 第24-25页 |
| 2.2.1 蓝光危害机理 | 第24-25页 |
| 2.2.2 蓝光危害评价标准 | 第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LED调光技术与调光参数 | 第27-40页 |
| 3.1 LED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 3.1.1 LED发光原理 | 第27-28页 |
| 3.1.2 LED基本特性 | 第28-29页 |
| 3.1.3 LED相对优势 | 第29-30页 |
| 3.2 LED调光技术 | 第30-37页 |
| 3.2.1 相控调光 | 第30-32页 |
| 3.2.2 模拟调光 | 第32-33页 |
| 3.2.3 PWM调光 | 第33-34页 |
| 3.2.4 一种改进的PWM调光 | 第34-37页 |
| 3.3 LED调光参数 | 第37-39页 |
| 3.3.1 照度与等效照度 | 第37-38页 |
| 3.3.2 色温与相关色温 | 第38-39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不同LED光源光生物效应可调谐性研究 | 第40-53页 |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 4.2 实验原理与设计 | 第41-43页 |
| 4.2.1 蓝光危害及非视觉响应曲线 | 第41-42页 |
| 4.2.2 实验设计 | 第42-43页 |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3-51页 |
| 4.3.1 相关色温与通道比的关系 | 第43-45页 |
| 4.3.2 不同光源节律因子与蓝光危害因子随色温变化的可调谐性 | 第45-49页 |
| 4.3.3 三种光源蓝光危害因子随节律因子变化的可调谐性 | 第49-5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生物节律因子调光计算研究 | 第53-63页 |
| 5.1 引言 | 第53页 |
| 5.2 实验原理与设计 | 第53-56页 |
| 5.2.1 分时PWM调光 | 第53-54页 |
| 5.2.2 实验设计 | 第54-55页 |
| 5.2.3 有效照度、色温、节律因子 | 第55-56页 |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6-61页 |
| 5.3.1 混合光源照度与通道比的关系 | 第56-58页 |
| 5.3.2 混合光源等效色温与通道比的关系 | 第58-59页 |
| 5.3.3 混合光源节律因子与通道比的关系 | 第59-61页 |
| 5.3.4 调光参数模型 | 第61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 1. 结论 | 第63-64页 |
| 2. 展望 | 第64-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附录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