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旱地麦田蓄水保墒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1.1.1 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 第8-9页 |
1.1.2 对植株氮素运转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 第9页 |
1.1.3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9-10页 |
1.2 “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 | 第10页 |
1.3 播期播量的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3.1 播期对小麦群体质量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2 播量对小麦群体质量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 第12页 |
1.3.3 播期播量互作对小麦群体质量及籽粒蛋白质形成的影响 | 第12-13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4-18页 |
2.1 试验地基本概况 | 第14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4-15页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15-16页 |
2.3.1 土壤蓄水量的测定 | 第15页 |
2.3.2 植株农艺性状的测定 | 第15页 |
2.3.3 植株含氮率的测定 | 第15-16页 |
2.3.4 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测定 | 第16页 |
2.3.5 成熟期考种及产量测定 | 第16页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8-45页 |
3.1 休闲期耕作对土壤水分、氮素运转及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 第18-23页 |
3.1.1 对播种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18页 |
3.1.2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18-19页 |
3.1.3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19-21页 |
3.1.4 对0—300 cm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1页 |
3.1.5 对植株氮素运转的影响 | 第21-22页 |
3.1.6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7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23页 |
3.2 不同播期播量土壤水分的差异 | 第23-29页 |
3.2.1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土壤蓄水量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2 对各生育时期0—300 cm各土层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24-28页 |
3.2.3 对0—300 cm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 不同播期播量小麦群体质量的差异 | 第29-35页 |
3.3.1 对各生育时期群体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29-30页 |
3.3.2 对植株干物质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3.3.3 对各生育时期株高的影响 | 第32页 |
3.3.4 对各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5 对成熟期单株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6 各生育时期不同土层水分与成熟期群体动态及干物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34-35页 |
3.4 不同播期播量小麦植株氮素积累特性的影响 | 第35-39页 |
3.4.1 对各生育时期植株氮素积累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4.2 对花前氮素运转和花后氮素积累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3 土壤水分与植株氮素运转的相关性分析 | 第37-39页 |
3.5 不同播期播量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 | 第39-41页 |
3.5.1 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39-40页 |
3.5.2 土壤水分与籽粒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41页 |
3.6 不同播期播量籽粒蛋白质积累特性的差异 | 第41-45页 |
3.6.1 对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3.6.2 土壤水分与籽粒蛋白质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3.6.3 植株氮素运转与籽粒产量及蛋白质积累的相关性分析 | 第43-45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5-50页 |
4.1 讨论 | 第45-47页 |
4.2 主要结论 | 第47-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