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2 电动汽车电池包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电动汽车电池包发展情况 | 第12-15页 |
1.2.2 汽车及电池包环境适应性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1.3.1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湿热气候下电池包服役的环境载荷分析 | 第22-39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电池包湿热气候环境适应性 | 第22-25页 |
2.2.1 电池包环境适应性认知 | 第22-23页 |
2.2.2 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的区别与联系 | 第23-24页 |
2.2.3 电池包湿热气候环境适应性问题 | 第24-25页 |
2.3 湿热气候下电池包外界环境载荷谱 | 第25-28页 |
2.3.1 电动汽车及电池包服役环境剖面 | 第25-26页 |
2.3.2 湿热气候环境载荷谱 | 第26-27页 |
2.3.3 广州湿热气候特点 | 第27-28页 |
2.4 湿热气候下主要环境载荷及其效应 | 第28-37页 |
2.4.1 太阳辐射 | 第28-33页 |
2.4.2 温度 | 第33-35页 |
2.4.3 湿度 | 第35-37页 |
2.5 湿热气候电池包环境适应性研究方法 | 第37-38页 |
2.6 本章小节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湿热气候夏季电池包环境载荷谱的采集 | 第39-49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动力电池包环境载荷谱采集 | 第39-43页 |
3.2.1 环境载荷谱获取方法 | 第39-40页 |
3.2.2 环境载荷谱采集地点及时间确定 | 第40-41页 |
3.2.3 电池包环境载荷谱采集系统搭建 | 第41-42页 |
3.2.4 采集测点的位置确定及布置 | 第42-43页 |
3.3 电动汽车及电池包自然暴露试验 | 第43-44页 |
3.4 试验结果分析 | 第44-48页 |
3.4.1 试验车辆及电池包环境载荷 | 第44-47页 |
3.4.2 试验车辆车身及电池包表面温度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48-49页 |
第四章 自然暴露下动力电池包热环境仿真研究 | 第49-69页 |
4.1 引言 | 第49页 |
4.2 车身及电池包与环境热交换 | 第49-53页 |
4.2.1 自然暴露下环境热交换 | 第49-50页 |
4.2.2 辐射传热 | 第50-51页 |
4.2.3 热传导 | 第51-52页 |
4.2.4 对流传热 | 第52-53页 |
4.3 车身及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 第53-56页 |
4.3.1 车身及电池包数模数据获取 | 第53-55页 |
4.3.2 白车身及电池包有限元模型 | 第55-56页 |
4.4 求解条件设定 | 第56-58页 |
4.4.1 材料参数设定 | 第56-57页 |
4.4.2 环境参数设定 | 第57-58页 |
4.5 热负荷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58-63页 |
4.5.1 模型验证与误差分析 | 第59-60页 |
4.5.2 热负荷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3页 |
4.6 材料及环境参数对电池包微环境热影响仿真分析 | 第63-68页 |
4.6.1 箱体材料参数对电池包微环境的热影响 | 第63-66页 |
4.6.2 地面参数对电池包微环境的热影响 | 第66-68页 |
4.7 本章小节 | 第68-69页 |
第五章 电池包微环境湿度扩散规律及试验研究 | 第69-84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电池包微环境透湿分析 | 第69-71页 |
5.2.1 密封箱体呼吸效应 | 第69-70页 |
5.2.2 防水透气膜的应用 | 第70-71页 |
5.2.3 电池包微环境凝露 | 第71页 |
5.3 电池包微环境温湿度数学模型 | 第71-73页 |
5.4 电池包内外湿度扩散试验 | 第73-79页 |
5.4.1 试验背景及目的 | 第73-74页 |
5.4.2 试验准备 | 第74-75页 |
5.4.3 试验方法 | 第75-76页 |
5.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5.5 锂离子电池高温高湿搁置试验 | 第79-83页 |
5.5.1 试验目的 | 第79页 |
5.5.2 试验方法 | 第79-81页 |
5.5.3 试验结果 | 第81-83页 |
5.6 本章小节 | 第83-84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4页 |
附件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