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城镇化路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方案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8页 |
1.2.1 国外城镇旅游与旅游城市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旅游城镇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研究分析 | 第16-18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2.1.1 城镇化 | 第18页 |
2.1.2 新型城镇化 | 第18页 |
2.1.3 旅游城镇化 | 第18-19页 |
2.2 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2.2.1 内生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2.2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第19-21页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2.4 路径依赖理论 | 第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旅游城镇化现象、效益与模式 | 第23-31页 |
3.1 旅游城镇化现象 | 第23页 |
3.2 旅游城镇化效益 | 第23-26页 |
3.2.1 经济效益 | 第24页 |
3.2.2 社会效益 | 第24-25页 |
3.2.3 文化效益 | 第25页 |
3.2.4 生态效益 | 第25-26页 |
3.3 旅游城镇化模式 | 第26-30页 |
3.3.1 景区依托模式 | 第26-27页 |
3.3.2 产业融合模式 | 第27-28页 |
3.3.3 园区一体化模式 | 第28-29页 |
3.3.4 地产综合开发模式 | 第29-3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4章 旅游城镇化发展机制 | 第31-38页 |
4.1 内生发展机制 | 第31-33页 |
4.1.1 本土资源条件 | 第31页 |
4.1.2 市场培育 | 第31-32页 |
4.1.3 公共参与 | 第32-33页 |
4.1.4 学习创新 | 第33页 |
4.2 外部性机制 | 第33-35页 |
4.2.1 经济地理位置变化 | 第33页 |
4.2.2 文化冲突与融合 | 第33-34页 |
4.2.3 生态环境保护 | 第34-35页 |
4.3 调控机制 | 第35-37页 |
4.3.1 政策与制度 | 第35页 |
4.3.2 市场准入与融资 | 第35-36页 |
4.3.3 形象品牌宣传营销 | 第36页 |
4.3.4 旅游应急管理 | 第36-3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城镇化发展实证 | 第38-57页 |
5.1 黄河三角洲区域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8-39页 |
5.2 滨州市旅游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9-48页 |
5.2.1 滨州市旅游资源体量分析 | 第39-41页 |
5.2.2 滨州市旅游发展现状 | 第41-43页 |
5.2.3 滨州市城镇化现状 | 第43-45页 |
5.2.4 滨州市旅游城镇化SWOT分析 | 第45-48页 |
5.3 滨州市典型区域旅游城镇化发展分析 | 第48-56页 |
5.3.1 邹平县西董街道办事处 | 第48-49页 |
5.3.2 惠民县魏集镇 | 第49-51页 |
5.3.3 沾化区下洼镇 | 第51-52页 |
5.3.4 北海经济开发区马山子镇 | 第52-54页 |
5.3.5 典型区域旅游城镇化特征 | 第54-5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6章 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城镇化路径 | 第57-60页 |
6.1 政府主导 | 第57页 |
6.2 政策保障 | 第57-58页 |
6.3 统筹发展 | 第58-59页 |
6.4 特色发展 | 第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介 | 第67页 |